摘要:“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的警示,早已融入日常出行的每一个细节。但在 2024 年景德镇主城区的一条街道上,一场因超速与情绪失控引发的车祸,让一个三口之家彻底消失 —— 年轻夫妻带着差 7 天满周岁的儿子,在过马路时被一辆超速 3 倍多的二手特斯拉撞倒,全员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的警示,早已融入日常出行的每一个细节。但在 2024 年景德镇主城区的一条街道上,一场因超速与情绪失控引发的车祸,让一个三口之家彻底消失 —— 年轻夫妻带着差 7 天满周岁的儿子,在过马路时被一辆超速 3 倍多的二手特斯拉撞倒,全员身亡。时隔一年,案件终于迎来新进展:2025 年 10 月,受害人家属收到景德镇法院通知,案件审限期定在 10 月 20 日。这场跨越一年的等待里,既有家属 “绝后” 的锥心之痛,也有肇事者父亲 “甩锅” 的嚣张态度,更让 “交通肇事” 与 “危害公共安全” 的法律界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场车祸与一个家庭的崩塌
2024 年的某个傍晚,景德镇珠山区新厂东路正值晚高峰尾声。56 岁的陈女士(受害者母亲)在家中厨房忙碌,锅里炖着小孙子爱吃的南瓜粥 —— 再过 7 天,就是孩子的一周岁生日,她已经准备好了印着小熊图案的蛋糕。傍晚 6 时 15 分,她接到女婿的电话,说 “带着孩子去附近超市买尿不湿,一会儿就回来”,这是她与女儿一家的最后一次通话。
晚 6 时 40 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静。电话那头是交警的声音:“您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在新厂东路与陶阳南路交叉口发生车祸,正在抢救,请尽快到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女士和丈夫顾不上关火,穿着拖鞋就冲出家门,打车赶往医院的路上,她反复拨打女儿的电话,却只听到 “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的提示音。
医院急诊室外的走廊,成了这个家庭的绝望之地。晚上 8 时,医生走出抢救室,摘下口罩摇了摇头:“孩子伤势太重,没抢救过来;父母也因颅脑损伤、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 陈女士当场瘫坐在地上,丈夫扶着墙,眼泪无声地砸在地面上。他们后来从交警口中得知,事发时女儿一家正从斑马线过马路,一辆由廖某某驾驶的二手特斯拉 Model 3 突然冲过来,车速快到目击者 “只看到一道黑影”,刹车痕迹在地面拖出近 30 米长的黑色印记。
更让家属崩溃的是 “绝后” 的现实 —— 女儿和女婿都是独生子女,小孙子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第三代。陈女士的丈夫原本有高血压,车祸后因过度悲痛引发脑梗,虽然抢救过来,却落下了手抖的后遗症,连拿筷子都困难;陈女士则出现了严重的躯体化症状,每天夜里都会梦见小孙子伸手要抱,醒来后枕头全是湿的,“吃饭没胃口,走路没力气,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他们把家里孩子的玩具、衣服都收进箱子,却舍不得扔掉,偶尔会打开箱子,摸着孩子的小鞋子发呆,嘴里念叨 “怎么就这么走了”。
一审争议:认罪却只认 “交通肇事”
车祸发生后,交警部门的调查结果很快出炉:肇事车辆驾驶人廖某某,事发时驾驶的二手特斯拉 Model 3,经鉴定事发瞬间车速达 129 公里 / 小时,而该路段属于主城区核心区域,限速 40 公里 / 小时,超速幅度超过 3 倍;此外,通过行车记录仪和副驾驶乘客(廖某某女友)的笔录证实,事发前廖某某与女友因琐事激烈争吵,女友多次提醒 “开慢点,这里人多”,但廖某某不仅没减速,反而情绪激动地猛踩油门,称 “赶时间,别啰嗦”。
2024 年 12 月,案件一审开庭。庭审现场,廖某某承认自己驾驶车辆造成三人死亡,但只认可 “交通肇事罪”,否认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他的辩护律师提出:“廖某某事发前虽有超速和情绪波动,但主观上没有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意图,属于过失犯罪,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
这一辩护引发家属强烈反对。陈女士的代理律师在庭审中反驳:“主城区限速 40 公里,廖某某超速 3 倍多,且在与他人争吵、情绪失控的状态下驾车,这种行为本身就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已超出‘过失’范畴,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 律师还提交了事发路段的监控视频 —— 视频显示,廖某某的车辆在事发前 500 米就已出现蛇形走位,多名行人因避让该车纷纷后退,足见其驾驶状态的危险。
一审并未当庭宣判,此后案件进入漫长的补充调查阶段。家属每月都会联系法院询问进展,得到的答复多是 “正在核实证据”“等待鉴定结果”。陈女士说,这一年里,他们没收到廖某某及其家属的任何道歉,“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好像我们家的人白死了”。
通话录音:肇事者父亲的 “甩锅” 与嚣张
2025 年 9 月,距离二审开庭越来越近,陈女士偶然联系上廖某某的父亲,想问问对方是否有和解的意愿,却没想到这次通话成了又一次 “凌迟”。她提前录下了通话内容,这段录音后来被她公布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
通话一开始,廖某某的父亲语气就带着不耐烦:“我儿子撞死你家人,这是意外,又不是故意的。” 当陈女士提到 “你儿子超速 3 倍多,还在吵架” 时,对方立刻打断她,刻意回避关键问题:“交警大队的视频我看了,你们家人站在道口中间,位置本来就不对!我儿子开车过来,一点缓冲机会都没有,总不能让他凭空停车吧?”
陈女士强忍着愤怒,反问:“主城区限速 40,你儿子开 129,就算我们站在道口,这个速度能刹住吗?二手特斯拉再好,也不能这么开!” 她提到,按 129 公里 / 小时的车速计算,刹车距离至少需要 50 米以上,“就算没撞到我们,下一个红绿灯的行人怎么办?”
面对质问,廖某某的父亲不仅没反思,反而语气更加强硬:“我儿子撞到人之前,已经打了方向盘、踩了刹车,尽最大努力了!这就是意外,不是故意的!” 他甚至说出让陈女士心碎的话:“人都已经没了,你们再揪着我儿子不放,难道还能把他怎么样?就算多一条命,也换不回你们家人,没必要这么较真。”
这段录音发布后,网友纷纷谴责廖某某父亲的态度:“超速 3 倍还甩锅受害者,一点愧疚心都没有”“这不是意外,是漠视生命”“连基本的认错态度都没有,怎么配为人父母”。有法律博主分析,这段录音虽不能直接作为定罪证据,但能反映出肇事者家庭对生命的漠视,可能会影响法院对肇事者主观恶性的判断。
10.20 审限期:家属的期待与公众的关注
2025 年 10 月 8 日,陈女士收到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书面通知,告知案件审限期定为 10 月 20 日,将在当天公开开庭审理。通知上的字迹印在白纸上,她反复看了好几遍,手指在 “10 月 20 日” 这几个字上摩挲,眼眶通红:“等了一年,终于要开庭了,希望能给我女儿、女婿和小孙子一个公道。”
10 月 9 日,是小孙子的一周岁生日。陈女士和丈夫没有买蛋糕,只是把孩子的照片摆在桌上,倒了三杯牛奶,对着照片轻声说:“宝宝,生日快乐,爷爷奶奶在等开庭,很快就能给你一个说法了。” 他们整理了一沓厚厚的证据材料,包括事发路段的限速标志照片、行车记录仪截图、医生的死亡证明,还有小孙子的出生证明 —— 这些材料被整齐地放进一个蓝色文件袋,文件袋上贴着孩子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穿着黄色连体衣,笑得露出两颗乳牙。
案件的进展也牵动着公众的心。景德镇本地的网友自发组建了 “关注景德镇灭门车祸” 的话题,截至 10 月 15 日,话题阅读量已突破 2.3 亿,讨论量超过 15 万条。不少网友表示会关注 10 月 20 日的庭审直播,“想看看法律会怎么判,能不能守住正义的底线”。
从事交通法律实务的律师张启明在社交平台解读:“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核心区别,在于主观是否存在故意或放任。廖某某超速 3 倍多、情绪失控驾车,且有蛇形走位的危险行为,已符合‘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征,若证据充分,可能会被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该罪量刑远重于交通肇事罪。”
10 月 18 日,距离开庭还有两天。景德镇的秋风带着凉意,吹过新厂东路的事发路段 —— 如今这里增设了减速带和高清测速摄像头,限速标志也换成了更醒目的红色字体。路过的行人会下意识放慢脚步,偶尔有人指着路边的警示标语说:“就是这里,去年发生过一场车祸,太可惜了。”
陈女士和丈夫正在家里最后核对证据材料,丈夫的手抖得厉害,陈女士就握着他的手,一起整理。文件袋里的材料被翻得有些褶皱,小孙子的照片边角也磨出了毛边。他们没再提起过去一年的痛苦,只是偶尔对视一眼,眼神里满是对庭审结果的期待。而肇事者廖某某,仍被羁押在看守所,其父亲尚未再公开回应任何质疑,只留下公众对 10 月 20 日庭审的等待,悬在这座满是瓷器印记的城市上空。
来源:抚资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