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
作者简介
鄢文龙:江西丰城人,作家,教授,学者,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人。今日头条专栏作者。曾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先生。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专著19部,其中,代表作有散文集《月点波心》《月在波心》;长篇小说《相爱,只为情》(又名《庄生晓梦》),短篇小说《领养》(又名《非婚生育》);文学评论《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传记《晚唐巨擘郑鹧鸪》《姚勉评传》《周德清评传》。
《通鉴》副手 天赋卓绝
——宋代高安刘恕的史学贡献
洞若(鄢文龙)
不曾想过,他13岁就已经遍读汉唐诸书;
不曾想过,他17岁就举进士,一举轰动京师;
不曾想过,他就是《资治通鉴》的副主编之一——刘恕。
刘恕(1032—1078),字道原,地道的高安灰埠镇钧山人。
父亲刘涣(1000—1080),字凝之,号西涧,天圣八年进士。欧阳修与之同年进士,因敬佩其高节,赋《庐山高》;苏辙誉之为:“冰清玉洁,刚廉不挠”;黄庭坚赞之:“中刚外和,忍夯如铁石”;朱熹守南康时,作《仕节亭记》,称其:“高怀劲节,可以激儒律贪”。
真是蓝田生玉!
刘恕自幼颖悟俊拔,读书过目成诵。有这么一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8岁时有客人说孔子没有兄弟,他当时就引《论语·公冶长》回答说:“以其兄之子妻之”,在座的都非常惊异,足见其读书之多。
他的读书欲望极强,曾不惜远道,数百里道亳州宋敏求家借阅书籍。主人设宴款待,他认为是“殊废吾事”,执意不就,夜以继日,且读且抄,尽其书而去。其博览群书,极富学问,以史学擅名一代。
他简直就是天赋卓绝,见识过人。自幼聪颖,过目成诵,十三岁拜谒晏殊,便能反复诘难,令晏殊不能对。
司马光受命修书时,向皇帝推荐刘恕,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最终,司马光将三国至南北朝及五代十国这些纷乱难治时期的编纂工作交由刘恕,认为“他人莫能整治”。之后,更是高度依赖与赞誉,司马光曾感叹:“我得刘恕,如同盲人得相扶”,并将其视为《资治通鉴》的“全局副手”,还特意指出在《资治通鉴》的编修中,刘恕“功力最多”。
司马光评价他:“博闻强记,尤精史学”,“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专精史学,举世少及”。
事实上,刘恕为了编修《资治通鉴》,从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倾注了毕生精力。
熙宁九年,刘恕已疲惫不堪,元气大伤,但仍然抱病工作,留数月乃归。途中,不幸遭母丧,加上一路风寒劳顿,患风挛疾,右手足偏瘫,卧床不起。但对修书锲而不舍。
刘恕在书局12年,可谓研精极虑,穷竭所有,乃致积劳成疾,不幸早殁,十年仅47岁,天妒英才。
刘恕的著作有《十国纪年》42卷,《疑年谱》《年略谱》各1卷,《资治通鉴外纪》10卷。
他的一生,清正廉明,“一毫不妄取于人”,其清操常与包拯并提。
他,刚正不阿,面对权倾朝野、推行新法的王安石,敢于当面直斥新法过失,甚至“抗言其失无所避”,最终与王安石绝交。
《资治通鉴》的另一副主编范祖禹说刘恕:“考证差谬,最为精详”。
苏轼曾赋诗赞其治学精神:“十年闭户乐幽独,白金购书收散亡”。
即便是欧阳修也常常向他请教;晏殊更是器重其才,亲听讲学。
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提到,刘恕与范祖禹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重要助手。
张煦在《通鉴学》一书中也强调,刘恕对史实的考证精详,为《通鉴》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其《通鉴外纪》,一补《资治通鉴》上限之缺,取材广博,考辨审慎,一现其疑古求实的史学精神。
他从不盲从前人,对待史料总是持审慎批判的态度;他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与变化脉络,探究历代治乱兴衰的缘由,通古今之变;他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往往能秉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他的秉笔直书、不畏权贵的史德,为后辈学人视为楷模。
他,是一位清廉自守、刚正不阿、不随流俗的仁人志士。
他,不愧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富于批判精神且对《资治通鉴》贡献卓越的史学大家。
2025年10月10日于观澜湖畔抱朴书院洞若工作室
来源:艺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