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困局逼退宗馥莉 弃“娃哈哈” 押注“娃小宗”是破局还是豪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08:03 2

摘要:2025年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确认宗馥莉辞任董事长的消息,终于让持续数月的“商标风波”有了阶段性答案。据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此次离职核心诱因是其商标使用的“合规性争议”——在试图转移商标未果、关联使用未付费等系列操作碰壁后,这位“民企二代”最终选择放弃执掌近

2025年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确认宗馥莉辞任董事长的消息,终于让持续数月的“商标风波”有了阶段性答案。据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此次离职核心诱因是其商标使用的“合规性争议”——在试图转移商标未果、关联使用未付费等系列操作碰壁后,这位“民企二代”最终选择放弃执掌近一年的国民品牌,转身全力押注自有品牌“娃小宗”。从争夺商标权到另立门户,宗馥莉的抉择不仅改写了娃哈哈的发展轨迹,更成为中国民企传承中“品牌控制权博弈”的典型样本。

宗馥莉的商标困局,早被娃哈哈特殊的股权结构埋下伏笔。目前集团股权呈现“国资主导、三方制衡”格局: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46%,宗馥莉个人持股29.4%,职工持股会占24.6%。这种结构带来的关键约束是:任何涉及“娃哈哈”商标的决策,必须经三大股东一致同意,缺一不可。

矛盾在宗庆后离世后彻底爆发。2025年1月,宗馥莉率先发起商标争夺战,试图将387件核心“娃哈哈”商标转让至自己控股的企业,却被持股比例最高的国资股东直接叫停。更严重的合规争议出现在后续运营中:消息人士指出,宗馥莉将娃哈哈的员工、生产渠道等资源转移至其控制的宏胜集团,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却未向娃哈哈集团支付商标使用费,这一操作被明确认定为“不合规”。

6月,商标纠纷进一步升级为企业内部对抗。娃哈哈集团直接发函要求上海某使用“娃哈哈”商标的工厂停止侵权,甚至启动举报程序,导致工厂被查封、员工遭裁减。在多方施压下,宗馥莉试图推动的品牌战略屡屡碰壁,商标使用权的受限成为其掌舵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

就在商标争夺陷入僵局时,宗馥莉的“B计划”逐渐浮出水面。事实上,她早在2025年2月就已启动备选方案——通过宏胜饮料集团集中申请46件“娃小宗”商标,覆盖啤酒饮料、食品、方便食品等45个国际分类,其中茶饮料、乳制品等核心品类已通过初步审定。不仅如此,她还同步注册了“娃小哈”“宗小哈”等衍生商标,形成全品类防护网,其与娃哈哈现有SKU的100%重合度,显露出“复刻商业版图”的明确野心。

为给“娃小宗”铺路,宗馥莉在娃哈哈内部悄然推进资源迁移。2024年末,她将12个省份的经销商合同改签至宏胜集团,在郑州、西安等地以宏胜名义新建生产基地,同时关停15家娃哈哈系企业,逐步搭建起脱离原体系的供应链骨架。今年8月,“娃小宗”首款产品青柠乌龙无糖茶低调上市,采用圆瓶配中式水墨画设计,定价4元瞄准年轻群体,首月销量突破50万瓶,完成了初步市场试水。

这种“边争夺边布局”的策略,让外界看清:宗馥莉的辞职绝非临时起意,而是在商标权争夺失利后,顺势将重心转向自有品牌的战略选择。正如高盛报告所指出的,这本质是一场围绕商标所有权与商业控制权的深度博弈。

放弃估值911亿元的“娃哈哈”金字招牌,押注从零起步的“娃小宗”,宗馥莉正面临三重难以回避的现实阻力。

最直接的是渠道信任危机。“娃哈哈三个字是敲门砖,没有它超市经理根本不愿上货。”南方某省经销商的直言道出了核心痛点。数据显示,2025年8月娃哈哈销量环比下滑超30%,部分区域终端陈列已被竞品取代,而对于“娃小宗”,多地经销商明确表示“99%不会跟进”,担忧缺乏品牌认知导致库存积压和利润下滑。这种渠道动荡,源于宗馥莉此前推动的联销体改革——清退492家负增长经销商后,新渠道体系尚未稳固便遭遇品牌切换,加剧了市场恐慌。

消费者层面则出现明显的代际割裂。老一代消费者对“娃哈哈”的情感依赖深厚,社交媒体上“没有AD钙奶的童年不完整”的呼声,折射出国民品牌的情感价值;而年轻群体虽对“娃小宗”的无糖概念、国潮包装表现出一定兴趣,但“山寨感”的质疑声始终未断。这种认知差异,让“娃小宗”既要摆脱原有品牌的阴影,又要承接部分消费记忆,定位难度远超普通新品牌。

市场竞争的围剿更显残酷。宗馥莉押注的无糖茶饮赛道,2023年增速达110%,预计2025年规模突破百亿,但这一领域早已挤满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玩家。高盛预测,娃哈哈与“娃小宗”的品牌内耗,可能让农夫山泉成为最大受益者,其瓶装水市占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即可带来25亿元零售收入,这无疑让“娃小宗”的突围之路更添变数。

宗馥莉的“弃牌”选择,本质是民企传承中“品牌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错位的必然结果。当创始人的个人权威无法维系复杂的股权平衡,当商标资产与国资、家族、员工等多方利益深度绑定,单纯的“子承父业”早已成为过去时。

“娃小宗”的未来尚未可知,但其背后的启示已然清晰:对于家族企业而言,品牌从来不是可以随意继承的“私产”,而是依附于股权架构与治理规则的公共资产。宗馥莉用一场豪赌证明,与其在旧体系中争夺商标使用权,不如另立门户构建新品牌生态——但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仍需市场与时间来检验。而娃哈哈这瓶“国民饮料”的未来,以及更多民企的传承之路,或许都将在这场商标风波的余波中,找到新的方向。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