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人抢着开颅?马斯克 Neuralink 实测:反应快 10 倍能打电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08:00 1

摘要:据 Neuralink 总裁 Dongjin Seo 透露,这些先行者平均每天要用 7.5 小时芯片,其中一人夸张到每天 14 小时,一周超 100 小时。外界猜这人大概率是首位患者 Noland Arbaugh,他之前就说过,处理邮件、编辑网站、写文稿甚至管

开颅植入芯片能当 “超人”?马斯克的 Neuralink 最近彻底炸了 —— 竟然有1 万人排队等着把 N1 脑机接口芯片塞进颅骨,而目前真正植入的患者才 12 个。

据 Neuralink 总裁 Dongjin Seo 透露,这些先行者平均每天要用 7.5 小时芯片,其中一人夸张到每天 14 小时,一周超 100 小时。外界猜这人大概率是首位患者 Noland Arbaugh,他之前就说过,处理邮件、编辑网站、写文稿甚至管家务,全靠这芯片维持成年人的正常生活。

想加入试验没那么容易,在线报名有硬门槛:必须是颈椎脊髓损伤或渐冻症导致手部完全没法用的人。Seo 说年底前植入患者会增至 25 人,这 1 万人的长队,本质是残障群体对 “独立生活” 的迫切渴望。

更让人惊讶的是芯片的反应速度。Seo 直言,用户想法和系统反应的延迟,比正常脑肌反应快 10 倍,电脑常常比人想的还快。他甚至开玩笑,患者说不定能靠这 “超神反应” 赢奥运电竞奖牌 —— 要知道玩《使命召唤》这类射击游戏,0.1 秒延迟都能定生死。

这话还真不是空谈,Noland 早就靠意念玩上了《马里奥赛车》,甚至能联机对战。另一位脊髓损伤的 Alex 更厉害,不仅能用意念和家人玩 “石头剪刀布”,还能操纵特斯拉机器人的手,靠 CAD 软件重新上班赚钱。

可能有人好奇这玩意儿咋工作的?其实全靠 “软硬一套组合拳”。N1 芯片搭着 Telepathy 软件平台,上面有 1000 多个比发丝还细的电极,能精准捕捉大脑里的运动、语言电信号。这些信号解码后无线传到电脑应用,最后替人完成屏幕操作 —— 简单说就是 “想啥做啥”。

但这技术也不是完美的,首位患者 Noland 就遇到过小插曲:植入的线程从大脑皮层回缩了点,最后靠软件调整才解决问题。这也提醒大家,目前技术还在早期,长期安全性仍要观察。

Neuralink 敢这么 “横”,核心是硬件有杀手锏。和竞品比,它的差异太明显:别家比如 Synchron 搞微创,靠导管从血管植入设备,20 分钟就能搞定,一年试验也没出严重副作用;而 Neuralink 是侵入性手术,得用自家研发的机器人在头骨上钻孔,把硬币大小的芯片放进大脑运动皮层。

为啥非要选风险更高的侵入式?答案藏在信号质量里。清华大学的专家打过比方:侵入式相当于在 “大脑屋子” 里给每个细胞装麦克风,信号清晰;微创则是在屋外听动静,虽然安全但信号弱不少。对患者来说,信号准不准直接影响体验 —— 奥黛丽能靠意念流畅写名字、画彩虹,靠的就是电极精准捕捉信号。

手术机器人正是破局关键。Seo 坦言,靠谱的神经外科医生太少,要是想普及给更多人,人工手术肯定是瓶颈。这机器人 15 分钟就能完成植入,还能精准避开血管,比人手稳多了,这才是 Neuralink 规模化的底气。

摩根士丹利点出了更核心的优势:深度垂直整合。从芯片、1000 根柔性电极,到手术机器人、Telepathy 软件,全是 Neuralink 自己搞的。这和那些外购零件拼凑的公司比,品控和迭代速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 比如明年他们就要把电极通道从 1000 个加到 3000 个,2028 年更是要突破 25000 个。

不过话说回来,侵入式手术的风险确实摆在那。对比国内清华团队的 NEO 系统就很明显,人家是半侵入式,电极放大脑硬膜外,不用破坏神经组织,体内还不用装电池。只能说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微创求安全,侵入求精度。

对普通人来说,现在谈 “植入芯片变超人” 还太早。但对奥黛丽这样瘫痪 20 年的人来说,能靠意念写下自己的名字,已经是 “做梦都想不到的未来”;对渐冻症患者 Bard 来说,能用思想和孩子交流、去公园玩耍,就是天大的幸福。

从 12 个患者到 1 万人排队,Neuralink 让我们看到了脑机接口的真实价值 —— 它不是科幻电影里的 “读心术”,而是能实实在在帮人重拾生活尊严的工具。当然,要走到普通人能用的阶段,还要解决手术风险、成本控制、伦理隐私等一堆问题。

你觉得脑机接口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多少年?是 5 年还是 10 年?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Jeho的游戏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