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彩虹芯片”:单激光器催生光通信万亿市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01:14 1

摘要: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师们最近搞出个新鲜事,一块不起眼的硅芯片,居然能把单个激光器变成“微观彩虹”。

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师们最近搞出个新鲜事,一块不起眼的硅芯片,居然能把单个激光器变成“微观彩虹”。

这东西不是用来观赏的,它能拆出数十个独立的光通道传数据,以后咱们刷视频、用AI的速度,说不定都得靠它撑着。

本来他们是想解决激光雷达的光束亮度问题,没成想往芯片里加功率的时候,意外看到了按规律排列的多种颜色光。

这种光就是“频率梳”,每种颜色都像一把独立的“梳子齿”,能单独传数据。

说实话,科学突破有时候就这么巧,本来奔着一个目标去,结果撞上了更大的惊喜。

以前弄这种频率梳可麻烦了,得用又大又贵的激光器和放大器,一般实验室都未必装得下。

但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把这套复杂设备压缩到了一块芯片上,电气工程教授米哈尔・利普森说这是硅光子学的里程碑。

老实讲,现在数据中心天天处理海量数据,早就快扛不住了,这芯片说不定就是帮它“松口气”的关键。

研究团队一开始也头疼,他们想用多模激光二极管的大功率,但这激光器的光束太“乱”,就像没整理的电线,根本没法用在精密设备上。

更麻烦的是,芯片上的光路只有几微米宽,想把这种“乱光”塞进去,难度不亚于把大象塞进冰箱。

前博士后安德烈斯・吉尔-莫利纳想出了办法,他们用“锁定机制”把这“乱光”捋顺了。

简单说就是靠硅光子学重新塑造激光输出,让原本嘈杂的光源变得干净又稳定。

等光被净化后,芯片的非线性特性就开始发力,把一束光拆成数十种均匀的颜色,频率梳就这么成了。

这里得提一嘴硅的优势,它不光透明,还有强非线性光学效应。

当高功率光脉冲在硅波导里跑的时候,会产生各种特殊现象,这些正是生成频率梳的基础。

很显然,硅这种早就被半导体行业用熟的材料,在光子学领域又帮了大忙。

这芯片不光技术上厉害,还能革新波分复用技术。

可能有人没听过这技术,其实1990年代互联网能变成全球高速网络,靠的就是它,让不同波长的光在一根光纤里并行传输。

但现在很多数据中心还在用单波长激光,就像一条道上只跑一辆车,效率低得很。

现在AI训练特别吃数据,处理器和内存之间传数据的速度,早就成了瓶颈。

传统的电子连线就像小水管,根本跟不上大数据的“水流”。

光学互连本来是好选择,但以前的光学设备又贵又复杂,没法大规模用。

吉尔-莫利纳说,数据中心现在特别需要多波长的高效光源,他们的芯片正好能满足,用一个紧凑设备取代整个激光器机架。

这就像把单车道改成多车道,不光省钱省空间,数据传输速度还能翻好几倍。

除了数据中心,这芯片在其他领域也有用武之地。

比如量子技术,频率梳能产生纠缠光子对,以前的量子光源又大又笨重,有了这芯片,便携式量子设备就有了希望。

还有激光雷达,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都需要高精度测距,这芯片能提供多波长相干光源,成本还能降不少。

不过从实验室到量产,还有不少坎要跨。

首先是制造工艺,这芯片对精度要求极高,波导几何结构、材料纯度都得严把关,差一点就没法用。

然后是系统集成,一个完整的光通信系统,不光需要光源,还得有调制器、探测器,想把这些都集成到一块芯片上,还得花不少功夫。

散热也是个大问题,高功率激光会让芯片发热,而频率梳对温度特别敏感,一热就不稳定。

无奈之下,工程师们还得设计精密的热管理系统,比如液冷或者微通道散热,这些都得慢慢优化。

好在产业界已经开始行动了,不少光子学公司在评估这技术的潜力,数据中心运营商也在关注它能省多少成本。

根据市场预测,硅光子学市场未来几年会快速增长。

毫无疑问,这枚“彩虹芯片”不算什么颠覆性发明,但它确实给信息技术指了个新方向,从电子时代慢慢转向光子时代。

科学研究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意外发现,再加上工程师们的巧思,就能慢慢改变咱们的生活。

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用AI、刷直播的时候,背后就是这小小的硅芯片在默默发力。

来源:侃易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