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了大半个春天,智己L6终于姗姗来迟。这一次它不再吊人胃口,直接公布了限时售价——从20.49万起步,一路拉到26.49万。价格出来的那一刻,很多人内心其实都咯噔一下:没看到期待中的“1字头”,有点小遗憾。但真要细看配置,你可能也会忍不住点点头:这价格,也不算
等了大半个春天,智己L6终于姗姗来迟。这一次它不再吊人胃口,直接公布了限时售价——从20.49万起步,一路拉到26.49万。价格出来的那一刻,很多人内心其实都咯噔一下:没看到期待中的“1字头”,有点小遗憾。但真要细看配置,你可能也会忍不住点点头:这价格,也不算冤。
毕竟这车的配置表,基本就是“能给的都给了”。
什么800V高压快充平台、后轮随动转向系统、激光雷达,统统标配;
通风、加热、按摩座椅也是一车不落;
副驾还自带“太空舱”级别的体验;
四活塞卡钳、电动尾翼、激光投影灯…中高配更是堆得不讲武德。
从纸面看,它几乎是20万级纯电车里的“封神”级别。可就这么个“神仙打架式配置”,消费者会不会真的为它买单?这就要细掰扯一下了。
讲真,堆料这件事,在当下的纯电圈里已经快卷出天际了。但卷归卷,还是有底线——而那个底线,就是价格得有诚意。
小米SU7当初为啥能炸锅?说白了就是一个“起价21万不到”的漂亮数字,哪怕你知道它不是满配,但这话术听着就舒服。相反,智己L6全系一上来就直接抬到20万以上,哪怕你堆得再猛,终究也会让部分人心理“卡顿”。
要知道,很多人买纯电,尤其20万以内的预算,考虑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多不多”。你功能再全、技术再先进,如果超出预算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哇”,而是“算了”。
这两款车现在被放在一起对比,其实不完全合理。SU7走的是生态挂钩路线,小米系统一整套下来,你买的不只是辆车,而是一套数字生活入口。而智己L6走的,是技术硬核那条线,靠的是产品力和配置碾压。
你可以说L6诚意更足,毕竟“全系拉满”这种事,小米可没做到。但问题是: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是工程师,看配置看得再多,也不一定能感受到实际差异。这个时候,品牌信任感和传播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SU7热度高,是因为它天然带流量、有人设、有话题。而智己L6呢?技术好是一回事,没人关注又是另一回事。
L6标配800V平台,这是智己的杀手锏之一。它宣传的逻辑很简单:更快的充电、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能耗,三句话打天下。
但咱们说句实在的,你真去跑一圈就知道了:800V桩目前还是稀罕物,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不是每个服务区、商圈都能碰到。如果多数时候你还是在用400V桩补电,那这套800V系统的价值就会打点折扣。
更别提800V本身的技术门槛不低,意味着整车硬件投入成本更大,而这个成本,最终还是要摊回消费者头上。所以它贵,不完全是“智己想多赚”,而是技术本身贵。问题在于——这东西你现在用不上,那你愿不愿意为“未来”埋单?
就像你家装了地暖+空调+新风+除湿系统,一年能用几次是个问题,装的时候那叫一个贵。性价比怎么算,仁者见仁了。
我有个朋友去年买了智己LS6,理由简单:屏幕大、800V、价格合适。但半年开下来,开始嫌弃了。
首先是充电桩不匹配,800V性能没能释放;其次品牌影响力不够,出远门没售后保障心里慌;最致命的是,身边人没人听过智己,跟人说车,别人还得上网搜。
最后他一咬牙,转手挂二手,亏了一万多,换回了老牌Model Y。
所以说,配置高只是起点,品牌认同感、用户口碑、售后体验,这些软指标反而是决定复购和口碑扩散的关键。而这些,智己显然还得补课。
你不能否认,智己L6是台用心造出来的好车。从硬件到细节,它都做到了同价位段的极致。可现实是,这个市场不是“谁配置多谁赢”,而是“谁说服力强谁赢”。
如今的消费者很聪明,他们看技术,但更看品牌背后是否靠谱、有没有持续服务能力、能不能用得舒心。智己L6技术上可以封神,但要赢得销量,还得在品牌建设和服务体系上来一次大补课。
所以我最后想说一句话送给智己团队:
你们确实做出了一台值得尊重的车,但要让更多人愿意掏钱买它,仅靠硬件,可能还不够。
来源:闲弟说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