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剑经》棍法与咏春六点半棍法渊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00:46 1

摘要:俞大猷(1503—1579)是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与武术家。他文武兼备,著作流传广泛,其中《剑经》是他在广东任佥事期间,于琼州(今海南)军营编撰的武学著作,也是其成为武术名家的重要代表作。俞大猷军旅生涯长达四十七年,早在嘉靖十四年(153

撰文:东莞梁康

俞大猷的《剑经》棍法与咏春六点半棍在风格上颇为相似,这一现象源于二者在岭南地域的流传与历史中潜在的整合与演变。

俞大猷剑经棍法实战教学,梁康演示。

俞大猷(1503—1579)是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与武术家。他文武兼备,著作流传广泛,其中《剑经》是他在广东任佥事期间,于琼州(今海南)军营编撰的武学著作,也是其成为武术名家的重要代表作。俞大猷军旅生涯长达四十七年,早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即考中武进士第五名,升任泉州卫所正千户。其仕途直至七十三岁前,主要军务事皆集中于东南数省。其间,他曾被调至山西训练兵车一年有余。电影中所描绘的俞大猷前往河南少林,并携寺僧宗擎、普从至军营传艺的情节,正是发生在他自山西返回南方途中。

咏春六点半棍法,摊棍势,梁康演示。

《剑经》作为军事武艺著作,能在明代民间广泛传播,主因在于俞大猷推行的“军民并训”之策。据史料记载,他在东南数省的军务,前期以缉盗、平乱为主,中后期则以御倭与缉盗并重。他不仅训练正规军队,也教导地方民团。如在金门、广东等地,便主要向民间传授自卫御盗的武艺。因此,有大量民众直接学习《剑经》武艺,构成了其民间传播的主渠道。

俞大猷剑经棍法,吊棍势,梁康演示。

时移世易,《剑经》武艺历经四百余年传承,随时代需要而发生流变,实为武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广东地区自古即有尚武之风,《汉书·地理志》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笔者年少时亦曾目睹多起民间械斗,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渐少,但此风在部分地区仍有遗存。这类环境无形中促使器械实战武艺在岭南一带得以较好保存。

咏春拳六点半棍法,高平棍势,梁康演示。

咏春拳六点半棍,相传为前辈拳家以拳法交换而来,后被纳入咏春体系,成为核心器械套路。其招式简练,实战性强。该棍法所用之棍长一丈二尺,保留了古代军阵兵器的常见制式,颇具古典特征,但其传承源流中并无明确出自军旅的记载,应属后世拳家融汇创新的实战棍法。

俞大猷剑经棍法,齐眉势,梁康演示。

《剑经》以棍法为训练工具,系统记载两个棍法套路及六十种基础棍势,并以一百八十九段文字逐合叙述对打用法。其棍法身法古朴,讲究“时时俱取直”,即俗称“扁身”对敌之势,具有鲜明的兵场阵战特点。而叶问系咏春六点半棍则以七种基础棍势为本,套路虽短,却体系完备,同样以“扁身”为主,呈现典型的古典南棍风格。二者共同特点包括“扁身”身法、右手在前、实把握棍、棍长八尺至一丈二不等。

笔者梁康,办公室留影。

《剑经》作为南棍重要文献,历史上对岭南棍法影响深远。然据现有资料,两者并非直系传承,而更可能具有整合流变之关联。鉴于《剑经》棍法形成于四百年前,而六点半棍可考历史未满两百年,时间上显然是前有《剑经》,后有六点半棍。文中以今鉴古进行类比,旨在借助为人所熟悉的六点半棍,来阐释《剑经》棍法的可能风貌,从而理解其内在的武理相通之处。

2025年10月10日

梁康于大朗

来源:东莞格正武术馆梁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