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能上的IFSCC,“化妆品界诺贝尔奖”还香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20:43 2

摘要:首先,对于中国分会(China-SCC)以9:5的票数击败韩国分会,赢得2032年的IFSCC大会的申办权,表示由衷的自豪——这是该国际大会自1959年创办以来,首次把主场落在中国。

前段时间,第35届IFSCC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落幕。

首先,对于中国分会(China-SCC)以9:5的票数击败韩国分会,赢得2032年的IFSCC大会的申办权,表示由衷的自豪——这是该国际大会自1959年创办以来,首次把主场落在中国

图源:肤子堂公众号

要知道,这已经是中国第三次冲击:2019年惜败澳大利亚,2023年再憾负日本,两次失利后终于圆梦,对于中国美妆行业的意义不言而喻,说句“扬眉吐气”真不过分。

其次,今年关于这个号称是化妆品界诺贝尔奖、化妆品科技界奥林匹克的宣传,可谓是铺天盖地。

从珀莱雅、百雀羚、华熙生物、逸仙电商、相宜本草、敷尔佳、麦吉丽、半亩花田、佩莱等知名企业,到维琪、东方淼森、中科光谷、肽源集团、耐博、杉海创新等原料商,再到HBN、稀物集、C咖、谷雨、瑷尔博士、海龟爸爸、听研等新锐企业,以及花安堂、樊文花、蜜思肤……几乎涵盖了小半个中国美妆圈。

“国牌含量”之高,让人忍不住开始怀疑一下,这个所谓的化妆品界诺贝尔奖门槛到底有多高?含金量到底有多少?怎么好像什么阿猫阿狗随随便便都能蹭上?

说实话,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有国牌品牌登上IFSCC时,内心无疑是肃然起敬的,毕竟这是世界舞台,能站上就意味着“被国际看见”。

可这几年,当第5个、第10个品牌“批发”着类似的通稿时,那种“不明觉厉”的敬畏,慢慢变成了 “这个IFSCC怎么好像谁都能上一下” 的困惑。

这种感觉在今年尤甚,那段时间,随便一刷行业媒体的公众号,五篇软文里有四篇是“××品牌亮相IFSCC”,还有一篇可能是京东美妆的广告。原来认知里神圣的“学术代表”,如今倒像是菜市场里 “大甩卖” 的吆喝。

其实早在2022年,知乎上就有过“IFSCC奖项含金量如何,真能算护肤界诺贝尔奖吗?”的提问。

观辰生物创始人、美妆科学博主胖博士的回答很直接:“本来含金量挺高的,但是和那些被国人玩坏了的学术会议和杂志一样,现在呵呵哒了。”他还提到,“IFSCC越来越变味了,甚至有点像红点奖。就是感觉从一个纯学术交流的平台,变成了某些品牌刷流量刷存在感的平台了,甚至拿这个给自己背书。”

不少业内人士也有类似感受:“这两年含金量被大量中国公司冲淡了”、“现在快成中国专属奖项了”……

而根据IFSCC官网显示,其全球Benefactor数共有88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占比高达70%,基本上国内稍微耳熟能详一点的品牌都在这个名单上(细品)。

图片截自IFSCC官网

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整个IFSCC,中国美妆企业共入选了15份技术演讲、入选海报数量更是高达224份——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大会主办国法国的205份,而且是去年的一倍,怪不得今年好像“人人都上IFSCC”了。

热闹之余,却很少会有人提及,海报入选和技术演讲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前者门槛会低很多(甚至据传一些重要赞助商在会前就能提前锁定十佳海报名额)。

而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铺天盖地的“荣登IFSCC”的宣传,其实绝大部分品牌只是参与了海报展示。但在精心编织的传播话术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参与方式被巧妙混为一谈,仿佛只要名字与IFSCC同框,便自动加冕了“国际认可的科技实力”。

当国内还在为“海报数量第一”的集体亮相而欢欣鼓舞时,IFSCC上那些真正硬核的奖项——基础研究大奖和应用研究大奖,依然稳稳握在资生堂、欧莱雅这些国际巨头手上。(玩套路归玩套路,真功夫还是骗不了人)。

不过今年,珀莱雅凭借《基于深度学习辅助筛选的线粒体功能增强与皮肤抗衰老活性化合物发现》的演讲拿下了“IFSCC 2025十大基础研究奖”;花安堂与禾美生物的台上演讲,也跻身应用研究前十榜单。虽然没有拿下基础研究大奖和应用研究大奖,但这份突破,会比再多的海报数量都更有分量。

图源:化妆品化学师专业委员会

说实话,IFSCC这几年被炒得这么猛,一方面肯定是有营销的因素在——它是一份现成的、格调足够的、面向市场与消费者的“技术投名状”:“你看,我们有技术,我们的技术被国际认可了。”

另一方面,是国牌美妆太想证明自己了,我们被困在“国牌品牌就是重营销轻研发”的刻板印象里太久了。

这两年,我们会发现,不仅仅是IFSCC,诸如世界皮肤科大会(WCD)、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国际皮肤科大会(ICD)等,这些以往只有医生、科研人员才会关注的“冷门会议”,如今正在被国牌品牌集体攻占。

与此同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论文”“获《Nature》子刊认可”“建实验室”“签约科研大拿”……也渐渐成为各大品牌宣传的固定套路。

但是,这些难道不是一个品牌本该具备的 “基本项” 吗?

我们很少看到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企业,会因为上了 IFSCC、发了篇论文就通稿满天飞——反而它们对深层技术细节往往闭口不谈,更愿意把营销重心放在女性力量、公益叙事等价值传递上。这种“常态”,恰恰反衬出某些国牌品牌的“盛宴”心态。

我们常说,一个人越喜欢炫耀什么,就代表他越缺什么。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为口是心非法则,其深层原因是试图弥补内心的空缺,通过外界的认可来增强自我价值感。

早年“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让如今国牌每一步科研尝试,都显得格外“珍贵”,珍贵到需要用通稿放大成“里程碑事件”。

但当“我们做了×××研究”本身成为值得大书特书的新闻时,恰恰也反映出我们过去的底子有多薄、我们内心对“科研”这件事有多缺乏底气。

说到底,真正的科技自信,从来不是靠“喊”出来的,也不是靠罗列参会次数或论文数量就能证明的。

当然,有些国牌品牌也会觉得很委屈——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会被解读为营销?直播投放是营销,如今潜心搞研发、发论文、参加国际会议,怎么还是被说是营销?

这种委屈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竞争白热化的市场里,不发声可能就意味着被算法淹没、被市场遗忘。

某种程度上,国牌品牌如今这种“什么都要说”的急切,是整个行业在特定发展阶段不得不做的妥协——我们太害怕“酒香也怕巷子深”了。

但公众的质疑,也并非空穴来风。当行业长期处于“狼来了”的叙事中,信任的建立便需要跨越一个更高的门槛。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品牌“做了什么”,而在于这些行为是昙花一现的“亮相”,还是长期主义战略下的自然“流露”。

我们并非见不得国牌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渴望看到国牌真正站起来,才对每一次「国际亮相」抱有复杂期待。

或许美妆行业很难出现像华为、DeepSeek一样颠覆全行业的技术/品牌,但我们依然满怀期待,未来有一天,会有国牌品牌能够用真正的技术实力赢得尊重,不是靠声量、不是靠话术,而是当它的名字出现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中国真牛逼”呀,而不是怀疑这是不是广告营销?

说真的,224张IFSCC海报撑不起中国美妆的底气。能让全世界说“行”的,永远是能改写行业标准的真技术。

那一天,我相信很多人会比等2032年IFSCC大会的到来,更加期待。

来源:艾换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