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基于计算方法与SAR(Read-across)的N-亚硝胺杂志风险评估的综述。内容基于在维也纳大学Europin summer school中赛诺菲公司的计算毒理学家Alexander Amberg的报告进一步整合而成。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文章基于计算方法与SAR(Read-across)的N-亚硝胺杂志风险评估的综述。内容基于在维也纳大学Europin summer school中赛诺菲公司的计算毒理学家Alexander Amberg的报告进一步整合而成。
亚硝胺(N-nitrosamines)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相关杂质,自2018年在缬沙坦(Valsartan)等药物中首次被发现以来,引起了监管机构、制药企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缬沙坦事件是生产工艺的变更,导致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和试剂形成了痕量的NDMA(N-亚硝基二甲胺)和NDEA(N-亚硝基二乙胺)造成的。这些杂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诱导DNA损伤和癌症,因此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药品召回和大规模的监管审查。
评估杂质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途径一般依赖于动物实验,但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存在伦理问题。随着ICH M7指南的发布,首次允许利用计算机模拟(in silico)方法结合read-across进行潜在致突变杂质的风险评估,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综述了N-亚硝胺的毒理学基础、作用机制、形成途径以及最新的风险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结构-活性关系(SAR)、read-across、致癌效力分类方法(CPCA)和量子化学计算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N-亚硝胺具有多种毒理作用,包括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但其核心问题在于基因毒性与致癌性。由于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代谢活化后生成反应性中间体,与DNA碱基形成加合物,从而导致突变,因此在理论上即使是单分子水平也可能诱发癌变。
监管上通常通过可接受日摄入量(Acceptable Intake, AI)来控制N-亚硝胺杂质水平。例如,N-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动物实验TD50值为0.096mg/kg/d,经换算其AI为96ng/天,远低于人类日常饮食中摄入的NDMA量。这表明药品中杂质控制需要更为严格的限值。
缬沙坦事件中,厂家采用了含二甲胺的溶剂,并使用亚硝酸钠清除残余叠氮化钠,结果在条件不当时形成了NDMA和NDEA。这一事故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监管机构提出更加严格的N-亚硝胺控制措施。
图1:亚硝酸盐的介绍
此外,N-亚硝胺在食品(肉类、鱼类、啤酒)中亦常见,但药品中的控制要求远高于食品领域。
图2:N-亚硝胺的作用机理
N-亚硝胺的致癌性源于其在肝脏中被CYP450酶系活化,经α-羟基化生成不稳定的重氮离子和烷基阳离子,这些活性中间体可与DNA碱基(鸟嘌呤、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形成加合物,引发基因突变。部分结构上的差异(如取代基类型、空间位阻)会显著影响其代谢方式和活化效率,从而决定了其致癌效力。
图3:SAR 分析结果示例
用于将致癌性进行分类的结构特征根据TD50致癌效力,可将不同的亚硝胺划分为不同类别(范围可相差4个数量级)
SAR通过分析已知N-亚硝胺的结构特征与致癌性数据(如TD50)之间的关系,预测未知结构的风险。read-across则利用结构相似化合物的实验数据来推断目标化合物的毒性。影响因素包括: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与立体效应;分子量与稳定性;代谢活化潜力。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缺乏充分动物实验数据的N-亚硝胺检测。
5.2 致癌效力分类方法(CPCA)
2023年由国际药监机构合作开发的CPCA提供了一种基于SAR的标准化分级方法。其核心是计算效力分值:
效力分值 = α-氢数量评分 + 去活化特征评分 + 活化特征评分
根据效力分值,可将N-亚硝胺分为五个致癌效力类别,每一类对应特定的AI限值。这种方法被设计为保守预测,即宁可高估风险也不低估。
5.3 量子化学计算
图4:量子力学方法,对各个生物活化步骤(A–F)的Gibbs 自由能 [kcal/mol] 进行计算。
量子化学方法通过计算关键代谢步骤的Gibbs自由能,预测生物活化的可能性。自由能越低,活化步骤越容易发生,相应的致癌风险越高。这一方法为理解不同N-亚硝胺的活化机制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
5.4 补充实验方法
在部分情况下,可通过改良的体外实验(如增强型Ames试验)验证预测结果。例如,N-亚硝基雷米普利在Ames试验中呈阴性,说明其不具强致突变性,从而允许提高AI限值。
06 结论与展望随着ICH M7指南的实施,监管机构已正式接受基于in silico预测与read-across的风险评估方法,这标志着药品杂质管理进入了以计算方法为核心的新阶段。N-亚硝胺作为高关注度杂质,其风险评估策略已从依赖大量动物实验转向:
SAR与read-across → 数据缺口填补
CPCA分级 → 标准化风险控制
量子化学计算 → 分子机制验证
实验补充 → 特殊案例支持
总体而言,基于计算方法与read-across的N-亚硝胺风险评估,不仅提高了药品安全控制的科学性与效率,也符合减少动物实验的伦理要求,将在未来药品监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ICH M7 (R2).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DNA Reactive (Mutagenic) Impurities in Pharmaceuticals to Limit Potential Carcinogenic Risk, 2023.
Thresher J, et al. Are all nitrosamines concerning? A review of mutagen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data.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20;116:104749.
Cross K, Ponting D. Developing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N-nitrosamine activity. Comput Toxicol. 2021;20:100186.
Kruhlak NL, et al. Carcinogenic Potency Categorization Approach (CPCA) for N-nitrosamines.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24;150:105640.
Wenzel J, et al. Predicting DNA-reactivity of N-nitrosamines: A quantum chemical approach. Chem Res Toxicol. 2022;35:2068–2084.
FDA. Recommended acceptable intake limits for nitrosamine drug substance-related impurities (NDSRIs): Guidance for Industry. 2023.
EFSA. Review on nitrosamines in food until 2017. EFSA J. 2017.
EMA. “Valsartan medicines: review of impurities” (2018). https://www.ema.europa.eu/
来源:健康益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