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因论的解释是:因为他原生家庭不好,或者童年有过创伤,导致他不自信,所以社恐。这是一个被动的结果。
自由,就被人讨厌。
今天,我们讲一本能让你内心自由的好书——《被讨厌的勇气》。
看懂了,照着做,你的人生很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性格内向、自卑、在意别人评价的朋友,一定要认真看一看。
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丢下了几颗心灵重磅炸弹。
将会彻底颠覆你对过去、对人际关系、对幸福、甚至对人生的看法。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或者,你自己是不是就这样?
“我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爸妈从小打压式教育。”
“我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我小时候经常被批评,害怕犯错。”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道理?过去的原因,决定了现在的状态。
这就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因论”。
但是,阿德勒说狗屁的心理创伤!那玩意儿,根本不存在!
他认为:决定我们现在状态的,不是指向过去的“原因”,而是指向未来的“目的”。
这就是“目的论”。
比如一个人是特别社恐的状态,不敢出去跟人打交道。
原因论的解释是:因为他原生家庭不好,或者童年有过创伤,导致他不自信,所以社恐。这是一个被动的结果。
目的论的解释是:他是害怕被人看不起,避免遭到负面评价,所以主动选择把“社恐”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这样就不用出去跟人打交道了,就不会被拒绝、被看不起了。
听着是不是有点残忍?它把我们从受害者的宝座上,一把拽了下来。
目的论的刀,直接切断了我们所有的抱怨和借口。
阿德勒说:你现在之所以不幸,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不幸”。
因为选择“不幸”,你可以更轻松的达到目的。只是这个过程发生在潜意识,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听上去有点离谱对吧,我再给你一个角度,是书上没有的。
我总结一个知识的好与坏,主要有三个标准:解释能力,预测能力,改造能力。
原因论,有解释能力、预测能力,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品质有巨大的影响,这个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这个理论改造能力很差,他把问题归咎于过去,而过去无法改变,所以问题就无法解决。
而目的论,不仅有解释能力、预测能力。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害怕被人看不起,那他就很容易给自己贴“自卑”“社恐”的标签。
关键是,这个理论还有超强的改造能力,他把问题归咎于未来的目的,这个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现在的状态可以改变。
当你接受了目的论,就意味着你必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全部责任。这是它“苦涩”的地方,但也是力量的来源。一旦你认识到你是现在不幸状态的“选择者”,你就可以随时决定改变。
所以,关键在于你的选择,你是寻求安慰,还是寻求改变。
如果你寻求安慰,想让自己短期舒服一点,那你可以选择“原因论”,继续扮演那个“受害者”,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也永远待在原地。
如果你寻求改变,想真正走出困境,那你必须选择“目的论”,承担起改变的责任。短期会感觉有些困难,但是长期能真正走出困境。
你想继续扮演那个“可怜的受害者”,还是想撕掉剧本,重新写一个“勇敢的主角”的故事?
选择权,一直在你手里。
很多人以为自己拿到的剧本是父母给的,是童年给的,充满了悲情和无奈。
但实际上,这个剧本的每一行字,都是你自己在“此时此刻”写下的。
你此时此刻,怎么想、怎么做,才真正决定了你的人生剧本。
网上有太多太多这种能让人获得安慰,却会让人困难原地的“安慰性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让人短暂的逃避解决问题,把锅甩给别人,让人心里舒服,所以流量非常好。这种我要讲也能讲,但是我更想分享的是“改造性知识”,大家能真正实现改变,一劳永逸的真正解决问题,即便流量没那么好。
好,既然我们承认了,人生的剧本是自己写的,那问题来了:
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别人牢牢掌控着,一点都不自由呢?
父母说:“你必须考公务员,都是为你好!”
伴侣说:“你要是爱我,就得为我改变!”
老板说:“我这么批评你,是为了让你成长!”
这些话,是不是像一根根绳子,把你捆得死死的?让我们活得小心翼翼,经常压抑自己的本性?
因为我们害怕被别人讨厌,我们活在永无止境的“认可竞赛”中。我们试图通过达成别人的期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旦认可中断,自我价值就会崩塌。
针对这个问题。
这是这本书里最最核心,也是最最实用的一个工具。理解了它,你人生80%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原则极其简单:分清课题,不让别人干涉自己课题,也不干涉别人课题。
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就看一件事的直接后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你选择了自己热爱,但父母不看好的工作,最后没赚到钱,生活困苦,这个后果谁承担?你。所以,“选择职业”是你的课题,不是父母的。
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目标、提升能力这是你的课题。别人怎么评价你,是否认可你,那是他们的课题。
阿德勒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痛苦,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老板在会议上批评你,说你这个方案做得一塌糊涂。你觉得很委屈,很没面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们来分离一下课题。
方案做得好不好,如何改进,这是你的课题。
老板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不满,他选择咆哮还是选择和风细雨地沟通,那是他的课题。
所以课题分离的你应该怎么做,虚心接受有道理的部分,回去认真修改就好。因为这是你的课题。
同时呢?也不要因为被批评了,就感觉特别难受,进步都有一个过程,谁都不是一上来就能做得好。你可以说下去会好好修改,但是他如果还是选择咆哮,或者无法控制他的情绪,你也不需要为他的情绪负责。
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干预。如果你整天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别人一拉线,你就得动一下,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
而课题分离,最终会导向一个终极目标——内心自由。
当你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你就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这本书的书名《被讨厌的勇气》。
哲人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这不是让你去故意作恶,而是说,当你按照自己的方针和信念去生活时,必然会有人讨厌你。
当你被人讨厌,那恰恰是你行使自由、活出自我的证据。
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课题分离就是:“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
我做我的选择,关你屁事。你怎么看我,关我屁事。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冷酷无情?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把人推开,搞得冷漠自私。它恰恰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就像两棵树,靠得太近,会争抢阳光和养分,最后谁都长不好。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各自扎根,才能都长成参天大树,枝叶还能在空中交汇。
课题分离的勇气,就是被讨厌的勇气,就是内心自由的勇气。
这,就是通往自由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那人际关系的终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人类的终极问题:幸福。
很多人以为,幸福就是有很多钱,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人的爱。这是一种“拥有”的逻辑。
但阿德勒告诉我们,幸福的本质,是一种“贡献感”,
如何获得这种感觉?需要三步:
1、自我接纳,不是盲目地自我肯定说“我最棒”,而是在接受自己只有60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向100分努力。分清楚“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对于不能改变的,比如出身和长相,坦然接受;对于能改变的,拿出改变的勇气。
2、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这不是让你当个傻白甜,而是课题分离的延伸。你选择信赖,这是你的课题。而对方是否背叛,那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怀疑,那你永远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关系。如果对方背叛,那就不再和他交往就好了。但你不应该因为害怕被一个人背叛,就放弃了对整个世界的信任。
3、他者贡献: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为他们做出贡献。
这一点直接引出了阿德勒对幸福的终极定义。
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这种“我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就是幸福的本质。
这种“有用”,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表扬,甚至都不需要别人知道。只要你自己主观上觉得“我付出了,我贡献了”,你就能体会到幸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下班回家,看到家人累了,你主动把地扫了,把碗洗了。家人可能都没注意到,也没夸你。但是,在你认真做这些家务的时候,你内心会有一种感觉:“我为这个家付出了,我对家人是有用的。”
这种感觉,就是最朴素的幸福。
再比如,你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地完成了你的任务。这个任务可能只是一个大项目里的小螺丝钉,你的老板可能都不知道你具体做了什么。但是你自己知道,你为这个团队,为这个项目做出了贡献。这种感觉,也能带来幸福。
他者贡献,核心就8个字:不求回报的付出。
这句话非常颠覆认知,但是威力巨大。我给你盘一下里面的逻辑。
我们想要获得无条件的自由和自信,就需要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你是求回报的付出,那你就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回报,那你的自我价值感,就是有条件的,掌握在别人手里。
如果你是不求回报的付出,那你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回报,那你的自我价值感,就是无条件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你回报了,我有价值。这是有条件的。
我付出了,我有价值。这是无条件的。
你仔细品一下这里面的区别。
所以“不求回报的付出”,看上去是为了别人,但实际上,受益最大的是自己,因为你获得了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你就获得了无条件的自由和自信。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者是一个循环。
因为接纳自己,所以不害怕被人伤害,敢于信赖他人。因为信赖他人,把别人当伙伴,所以愿意为他们贡献。而通过贡献,我们获得了幸福感,这就让我们更喜欢、更接纳自己。
这就是阿德勒为我们描绘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螺旋上升的道路。
讲到这里,这本书最核心的智慧,我们已经聊得差不多了。
我们通过“目的论”,把人生的剧本,拿回自己手里。
通过“课题分离”,斩断了人际关系的纠缠,不再寻求别人的认可,不再害怕别人的评价,获得了内心的自由和自信。
最后通过“贡献感”,获得了一种不依赖他人评价的幸福感。
也许过程会很痛,也许刚开始会不适应。
但是,当你真正拿起这把刀,斩断那些不属于你的课题,你会发现,你获得的,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最后,我想用阿德勒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来结束这次的分享。
我们总以为,人生就像爬山,有一个明确的山顶(比如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结婚生子),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到达那个山顶。
跳舞的目的,不是为了跳到某个终点。跳舞的乐趣,就在于跳舞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只要你在跳,你就是快乐的,你就在“完成”这件事。
人生也是一样。人生是一连串的“此时此刻”。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这一刻。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
不要再为过去懊悔,也不要再为未来焦虑。
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就是对人生最好的回应。在这一刻,去体验,去贡献,去感受。
当你把每一个“此时此刻”都活得尽兴,你的人生,就是圆满的。
世界可以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从这一刻起,你就可以变得幸福。
在接触佛学之前,《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极大,在接触佛学之后,我发现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理念,和佛学中的很多理念极为契合。
所以,后续有时间的话,我想结合佛学,更深入地,直播跟大家讲一下这本书。
来源:亿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