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伤中心建设势在必行:谁来建?如何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20:25 1

摘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主任王光林指出,相比慢性重症患者,创伤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能完全康复并重返社会,继续作为家庭与社会的支柱贡献力量。反之,一旦因创伤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创伤中心究竟该如何建设?怎样破局?

记者丨张园园

01

创伤中心建设

势在必行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要威胁。相关数据表明,创伤已成为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第一死因,同时也是全人口死亡的第四大原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主任王光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主任王光林指出,相比慢性重症患者,创伤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能完全康复并重返社会,继续作为家庭与社会的支柱贡献力量。反之,一旦因创伤导致死亡或严重残疾,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而,当前我国创伤救治仍面临诸多挑战:院前响应迟缓;现场救治与救治医院缺乏信息联动;分科过细,缺乏应对群发伤与多发伤的专业救治团队等,导致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

“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创伤中心网络,尤其在县域层面,救治资源更为薄弱。”王光林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严重创伤急救体系已刻不容缓。当然,不能简单照搬美国或德国的模式,而应结合我国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特别是以县域为单位,构建“一小时救治圈”,确保在50公里范围内具备高效响应的创伤救治能力。

在王光林看来,创伤中心建设必须从“院前—院内—专科”三大环节系统推进。其中,院前提升响应速度,比如探索直升机等低空救援方式,缩短伤员转运时间;院内打破专科壁垒,建立以创伤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避免因专科分化导致救治延迟;专科救治能力提升上,则强化创伤专科医生培训,确保掌握关键救命技术,实现“第一时间能救命、能开刀”。

王光林介绍,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独立创伤救治中心,我国在国际上开创性提出了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创伤救治网络。“这一体系不仅依赖医院自身能力,更需要政府与医疗机构协同共建。目前,四川省已建成153家创伤医学中心,初步形成区域救治网络,显著提升了创伤救治效率。”

02

谁来建?如何建?

明确了建设的必要性,接下来便是更复杂的实践问题:创伤中心究竟该如何建设?

王光林指出,创伤中心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谁来建”的问题。由于创伤患者通常死亡率高、费用大,还常面临欠费情况,加上平均住院日较长,在现行的医疗质量考核中,创伤中心并不占优势,导致医院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创伤中心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并投入资源,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益项目。”

关于创伤中心是建实体中心,还是搭建虚拟平台?王光林认为,国家要求成立实体化创伤中心,但若简单地将所有相关科室集中在一起,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比如普外科,真正需要开胸、开腹的重症创伤患者并不多,如果让医生常年待命,人力负担太重,业务量也不饱和。

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取了“核心科室实体化+多学科协作(MDT)”的模式。即以创伤发生频率较高的骨科和神经外科为核心,组建实体单元;其余科室如普外科、胸外科等,则通过MDT排班制参与协作。“这样既保证了核心救治力量的稳定性,又高效盘活了全院资源。”王光林说。

王光林直言,严重创伤患者救治面临两大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大型综合医院专科亚专业精细化程度高,但对创伤救治的认识不足,在多发伤救治中容易出现互相推诿;其二是大型综合医院收治患者的压力大,医疗资源有限,危急重症患者占比较高。

面对这些痛点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解题之道。

一是建立“三人决策组”(MDDT)的工作机制。在急诊前线设立了由急诊科、创伤中心和普外科医生组成的“三人决策小组”。三人共同评估,明确分工:急诊负责生命支持,普外负责内脏损伤评判,创伤中心负责创面与四肢紧急处理。此举将复杂的会诊流程简化为高效的现场团队决策,显著提升了救治效率,能够挽救更多危重创伤患者的生命。

与此同时,为破解患者入院等待和科室间协调慢的难题,医院实行“挂床制”:严重创伤患者无需等待专科收治,直接由创伤中心“挂床”激活全院资源,先手术再分流,抢出宝贵救治时间。

二是建立“专职治疗组”(FTG)的工作机制。“专职治疗组”由ICU、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等科室医生组成。面对多发创伤的紧急救治,“专职治疗组”要做到“四要”。一要全程负责全院各科室(以ICU为主)的创伤骨折患者;二要充分利用“急诊+周末”手术室资源,急诊急做,限期早做;三要靠前处理急诊滞留患者;四要积极协调创伤重症监护室,优先收治急危重症患者。

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模式时,除了体制机制创新,挖掘本土医疗资源潜力同样重要。王光林还提到,创伤中心建设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应发掘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民族医药在创伤救治与康复中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价值,不应被忽视。

民族医药中有很多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中草药、外敷药膏等,能够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未来,在预防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谵妄、促进软组织肿胀消退、慢性疼痛管理等方面,民族医药的‘调理’理念能提供重要支撑。”王光林说。

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

—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赞

来源:县域卫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