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日刷到特朗普那条推特时,属实看愣了——这哥们儿怕是急糊涂了,语序乱得像没整理的大豆田,情绪却满得快溢出来。他一口咬定中方因为“谈判”不买美国大豆,害得自家豆农遭了殃,字里行间全是“我好无奈”的戏码。
10月1日刷到特朗普那条推特时,属实看愣了——这哥们儿怕是急糊涂了,语序乱得像没整理的大豆田,情绪却满得快溢出来。他一口咬定中方因为“谈判”不买美国大豆,害得自家豆农遭了殃,字里行间全是“我好无奈”的戏码。
更有意思的是他后面的话,一边拍着胸脯说“通过关税赚了很多钱”,一边又赶紧安抚民众,说要从这笔钱里拿一小部分帮农民,还喊出“永远不会让农民失望”的口号。
可稍微有点记性的都知道,美国那波关税政策早就在暂停状态了,哪儿来的“赚了很多钱”?难不成是从其他国家那儿薅了羊毛?这前后矛盾的劲儿,比大豆滞销的新闻还抓马。
当然了,特朗普的老套路永远不会缺席——甩锅。果不其然,话锋一转就骂上了拜登,说“瞌睡乔”没执行和中国的协议,按约定中方本该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合着只要出点事儿,“瞌睡乔”或者佩洛西就得被拉出来当靶子,这甩锅手段真是练得炉火纯青。
他还在推特里煽情,说“每个农民都是不折不扣的爱国者”,自己最爱这些爱国者,最后喊出“让大豆再次变得出色”的口号。这话听着热血,可现实却给了他一巴掌。今年中国确实没给美国大豆下新订单,虽说1-2月还进口了1361万吨,但从5月开始就一粒没买。
说到美国豆农,这群体真得两面看,跟我们想象中完全不一样。2022年美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340万农业生产者,可总人口都3.3亿了,农民占比也就1%左右。
听起来美国农民人不多,但你再看土地,美国农场平均占地2800多亩,农业用地占比超50%,农业面积和城市面积的比例更是达到17.5:1,这哪是种地,分明是1%的人握着半壁江山的土地资源。
更颠覆认知的是美国农场模式,以前总觉得美国农场都是企业化运作,家庭农场顶多是小打小闹,可数据摆那儿呢:美国96%的农场是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不像企业那样只盯着赚钱不惹事,关键是他们有组织——工会和农业协会势力大得很,真要是被逼急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现在这群农民是真急了,从5月到现在,中国一粒大豆都没买,眼看着收获季来了,豆子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家底都快赔光了,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9月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就警告过,豆农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
到了9月19日,拉格兰干脆坐在拖拉机上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直播采访,对着镜头直接喊话特朗普。画面里他一脸焦虑,反复强调中国订购量是“零”,还说“我们需要的是强大的市场和机遇,中国市场对我们的生计至关重要”。这话里的急切,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他还戳破了关键问题:因为关税,美国大豆比南美同行贵20%,根本没竞争力。更要命的是大豆出口有季节性,现在不行动,等几个月中国就该转向巴西大豆了——人家巴西1-2月就收获,到时候美国大豆连汤都喝不上。
这时候特朗普才慌了神,之前还嘴硬谈关税,没过多久就改口说“要和中方讨论大豆问题”,这态度转变比翻书还快。看来“懂王”也知道,再硬撑下去要出大事。毕竟这些豆农大多是“红脖子”,那可是他的基本盘,是选票的关键。
你想啊,这些小型家庭农场本来就指着大豆出口吃饭,现在订单没了,价格又没优势,日子根本过不下去,农民们只能卖设备求生,之前特朗普承诺的120亿补贴还因为政府停摆泡汤了。
特朗普也不是没找补,派团队满世界找买家,想让印度当接盘侠。可哪有那么容易?巴西和阿根廷早就盯着这块肥肉了,直接把出口税降到零抢订单,美国大豆连新市场的门都摸不着。就算找到些零散买家,缺口连一半都填不上,这“找补”简直是大型失败现场。
现在的局面特别讽刺:特朗普一边喊着“保护农民”,一边因为关税把大豆价格搞高了;一边骂拜登没执行协议,一边自己也没能搞定中国订单;一边说“关税赚了钱”,一边豆农都在卖设备度日。
其实这事儿的根子,早就埋在那些家庭农场里了。96%的家庭农场让农民群体既有凝聚力又有战斗力,农业协会一招呼,抗议活动说组织就组织。这些“爱国者”要是真寒了心,明年大选特朗普的票仓就得塌个大窟窿。他现在急着找中国谈,与其说是为了农民,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选票。
想想也挺魔幻的,一颗小小的大豆,居然成了中美贸易博弈的“武器”,还成了考验美国政治的“试金石”。说来说去,这颗大豆戳破的不只是特朗普的“甩锅”套路,还有美国农业的虚假繁荣。现在就看特朗普能不能真的“好好谈”,要是再空谈下去,别说大豆“再次出色”,他的政治生涯怕是都要跟着大豆一起滞销了。
来源:苏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