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伐木工到中书协副主席!林岫书法里有着当文人的风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20:28 1

摘要:在流量裹挟的当代书坛,有人靠炫技博眼球,有人以怪诞求关注,但有这样一位女性,用一支笔串联诗词与笔墨,以“诗书双绝”的底气,在黑白世界里守住了文人最珍贵的本色。她就是林岫——从大兴安岭伐木场走出来的中书协副主席,当代文人书法的标杆。

在流量裹挟的当代书坛,有人靠炫技博眼球,有人以怪诞求关注,但有这样一位女性,用一支笔串联诗词与笔墨,以“诗书双绝”的底气,在黑白世界里守住了文人最珍贵的本色。她就是林岫——从大兴安岭伐木场走出来的中书协副主席,当代文人书法的标杆。

林岫先生挥毫

一、林海雪原里,她把苦难熬成笔墨养分

1967年,刚从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林岫,因特殊年代被分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场,成了78条汉子中唯一的女伐木工人。烧炉、打枝桠、检尺,高强度劳动压得人喘不过气,她却在松涛声中辟出一方精神天地。夜晚工棚,别人酣睡时,她就着煤油灯临帖读诗,把满腔热忱,都化作宣纸上的笔墨筋骨。“那时才懂,书法是黑白分明的知己,从不像世间这般混沌”。这份绝境中的坚守,不是妥协,而是文人骨子里的坚韧,哪怕脚踩泥泞,也要看见笔墨里的光。

二、书法从不是抄字,要写自己的心跳与心声

“现在太多书家只会抄古人诗词,可宣纸那么大,该有自己的心声”。林岫的话,戳中3个当代书法的痛点。作为创作过四千余首诗词的诗人,她的书法从不是技巧的空转。11米行书长卷《龙飞帖》,通篇自撰诗作,笔势随诗意流转,清雅处如“月出窥云破”,沉厚处似“润土慰先期”。

数十年来,她编写了书法理论经典《诗书同源》,另有《紫竹斋诗话》《紫竹斋艺话》等,深入探讨书法与文学的内在关联。其著作也受到了广大诗词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赞扬。2020年抗疫時写就的“天地有情,康福不堪轻与;家山无恙,英雄常负重行”,笔墨里凝聚着对同胞的悲悯,也充满着中国人的骨气,就连小小的泥金扇面,写的也是自己的《唐子抗疫竹枝词》,方寸之间满是家国情怀。她的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有温度,有心跳的生命表达。

三、痛批乱象守根脉,她为文人书法“正名”

“书法是写修养,不是写技巧”!面对只重形式、忽视内涵的“流行书风〞,林岫从不合糊。她痛批“伪币通吃”的造假乱象,更呼吁书法家回归传统。“文学是人文乳液,没有文化滋养的书法,就是没有灵魂的线条”。她以齐白石“宁可少画,也要多读书写诗”为榜样,自己身体力行。家里30多个书柜的藏书,每周必读一本好书的坚持,床头柜上随时记灵感的小本子,都成了笔墨的养分。

担任北京市书协主席十余年,她不搞花架子,只做真学问,以此推动书法文化传播。期间,数十次赴国外开展书法交流与古典文学讲学,在国际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文化人”三个字的分量,刻进了当代书法界的记忆里。

如今年近八旬的林岫,依然笔耕不缀。她的字里,有大兴安岭的风雪淬炼,有古典诗词的温润滋养,更有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坚韧与风雅。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仰望她,不只是仰望一手好字,更是仰望那份“于困境中坚守、于喧嚣中守正”的文人风骨。这,才是每个中国人都该珍视的精神底色。

评论区聊:你认为林岫的字是正脉书法吗?她的字有什么特点?

我是晋风。扒拉文字确实不易,请“关注+点赞”,我会以更好的文字与你共享!

来源:晉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