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遭网暴背后:一场针对 “自发宣传” 的饱和式攻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9:57 1

摘要:“刚发了条小米SU7的试驾视频,评论区就被‘智商税’‘韭菜’刷屏,还被私信辱骂——以后再也不敢分享用车体验了。”近期,不少小米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类似经历,原本作为品牌“免费宣传员”的车主群体,因害怕网暴纷纷选择“沉默”。这场被网友称为“三位一体”的饱和式攻击—

“刚发了条小米SU7的试驾视频,评论区就被‘智商税’‘韭菜’刷屏,还被私信辱骂——以后再也不敢分享用车体验了。”近期,不少小米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类似经历,原本作为品牌“免费宣传员”的车主群体,因害怕网暴纷纷选择“沉默”。这场被网友称为“三位一体”的饱和式攻击——辱骂车主、丑化创始人雷军、诋毁产品,不仅打断了小米汽车的“车主自发宣传链路”,更暴露了新能源行业愈演愈烈的“舆论恶战”,让本该聚焦产品与体验的讨论,沦为恶意攻击的“战场”。

先看这场攻击的“精准打击点”:瞄准车主自发分享的“传播软肋”。对新势力品牌而言,车主的真实体验分享是最具说服力的“活广告”——相比官方营销,普通人拍的试驾视频、日常用车vlog,更易让路人产生信任感,甚至直接带动下单。此前小米SU7上市初期,不少车主在B站、小红书分享“智能座舱有多丝滑”“高速智驾有多稳”,相关视频动辄几十万播放,评论区满是“被种草”“准备下单”的留言,这种“零成本、高信任度”的传播,曾是小米快速打开市场的重要助力。

但随着网暴的出现,这条传播链路被生生切断。有车主透露:“现在发小米汽车相关内容,要么被质疑‘收了钱’,要么被攻击‘审美差、不懂车’,甚至有人扒出个人信息进行骚扰。”更极端的案例是,有车主分享雨天行车体验,仅因提到“轮胎抓地力不错”,就被围攻“洗地”“水军”,最终不得不删除视频并关闭评论。这种“分享即挨骂”的氛围,让越来越多车主选择“沉默是金”,原本热闹的车主分享圈,如今只剩零星几条官方转载内容,民间传播力大幅缩水。

除了针对车主,攻击还指向“品牌符号”与“产品本身”,形成“三位一体”的饱和态势。一方面,创始人雷军成为被丑化的对象,网络上出现大量恶搞表情包、不实言论,甚至将正常的企业决策歪曲为“割韭菜”;另一方面,产品层面的诋毁更具迷惑性——明明是行业普遍存在的“新车小bug”,到了小米这里就被放大为“质量缺陷”;明明是同级别领先的续航数据,却被质疑“虚标”“实测打五折”。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攻击不是零散的吐槽,而是有组织地针对‘车主信任、品牌形象、产品口碑’三个核心点发力,目的就是摧毁潜在用户的购买信心。”

面对这场舆论战,不同立场的网友也形成了激烈对立。支持小米的一方认为:“这是其他品牌害怕小米抢占市场,故意雇水军搞的小动作,毕竟小米的性价比确实戳中了很多竞品的痛点。”而持不同意见的网友则反驳:“部分小米车主过度吹捧,甚至贬低其他品牌,被反击也是正常的。”还有中立网友指出:“现在只要涉及小米汽车的事故,无论责任在谁,网友都会无差别攻击,这种‘唯品牌论’的对立太畸形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舆论恶战”正在蔓延到整个新能源行业。不止小米,问界、小鹏、理想等品牌的车主,也或多或少遭遇过类似网暴——分享问界M9智驾体验,会被骂“华为水军”;夸赞小鹏G9的快充速度,会被怼“数据造假”。有车主无奈表示:“现在买新能源车像‘选阵营’,稍微说一句自家车好,就会被贴上‘某某粉’的标签,然后被对方阵营围攻。”这种氛围不仅让车主寒心,更让普通消费者陷入“信息混乱”——想了解真实车况,却在满屏的攻击与洗地中找不到有用信息,最终只能靠“碰运气”选车。

事实上,真正健康的市场竞争,应该是“产品为王、体验说话”。无论是小米的智能生态,还是华为的智驾技术,亦或是比亚迪的三电实力,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优势,车主的真实分享本应是帮助消费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车”,而非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就像有理性网友说:“我买小米SU7是因为喜欢它的设计和车机,朋友买问界M7是看重智驾,大家需求不同而已,没必要非要分个高低、骂个你死我活。”

眼下,随着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舆论战或许还会持续,但对品牌而言,与其花精力搞“恶意攻击”,不如把资源投入到产品升级与用户服务上——毕竟,能让消费者真正买单的,永远不是“骂赢了对手”,而是“自家车足够好”;对车主和网友来说,也该多一份理性与包容,少一份对立与攻击,让社交平台回归“分享体验、交流心得”的本质,而不是沦为“舆论战场”。

新能源行业的未来,不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应是“各展所长”的良性竞争。当所有品牌都把心思放在“造更好的车”上,当所有网友都能理性看待“不同选择”,最终受益的,终将是每一位消费者。

来源:汽车网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