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20:00 1

摘要:现在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裹挟进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赛跑里。

前两天在办公室聊天,一个老师感叹说:

“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丧啊?不上进、不快乐,天天emo。”

我想了想,其实我们都看错方向了。

孩子们不是越来越脆弱,而是太早就被掏空了。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裹挟进了一个巨大的精神赛跑里。

才学会走路,就得上早教班;

幼儿园开始比拼识字、拼音、口算;

小学开始到高中,作业写到深夜,家长全程陪、老师随时催。

他们从小就在努力的氛围里长大,却没人教他们怎么努力?为什么努力?

每天背着比人还高的书包,跑在名为未来的跑道上,谁都不敢停。

可问题是,他们根本不知道终点在哪。

有的家长说,“我们那时候多苦啊,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怎么还会抑郁?”

但我们忘了,他们从小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压力翻倍的世界。

十几岁的孩子,就能在网上看到社会黑暗面的讨论,看到PUA案例、职场压榨,他们太早明白了成年人的无力与焦虑。

过去的孩子还在为暗恋要不要写纸条发愁,现在的孩子可能已经在网上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了。

这不是矫情,这是提前透支了成长该有的节奏。

央视前阵子播过一个14岁男孩的故事。

他叫皓然,父母离婚后情绪越来越糟。

不想学习、不想说话,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

妈妈慌了,劝他振作点重新上课,结果被孩子一把掐住脖子。

那一刻,母子俩都彻底崩溃了。

后来医生确诊为重度抑郁。

他不是不懂事,也不是懒惰。

他只是被压得喘不过气。

这样的孩子,其实我们身边太多了。

有的明明成绩很好,却每天哭着写作业;

有的考试没考好,就觉得自己完了;

还有的表面上嘻嘻哈哈,心里早已千疮百孔。

数据显示,全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经超过30%,高中生群体甚至接近一半。

背后不是心理脆弱,而是精神透支。

孩子的“丧”,很多时候不是天生的,而是被一点点卷出来的。

我们那一代人,是靠拼走出来的。

读书、上大学、考编、买房,我们深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把这套逻辑投射到孩子身上:

“多一分就多一条出路。”“上不了重点,这辈子就完了。”“我都是为你好。”

可是时代真的变了。

学历贬值、岗位饱和,连985硕士都在送外卖,卷真不一定有结果。

而我们还在用旧时代的剧本逼孩子演旧时代的成功模板,他们自然越来越绝望。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看穿了:

就算拼命,也未必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当希望和努力脱节,崩溃就成了最自然的反应。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现实:

很多孩子其实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讨好。

讨好父母、讨好老师、讨好所有人。

他们害怕让别人失望,害怕被骂没用。

于是笑容是假的,成绩是压力堆出来的。

你问他们未来想干什么?他们说不上来。

他们只知道:我得听话、得考好、得不让爸妈生气。

直到有一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成绩很好,却一点快乐都没有。

他们会说:

“老师,我好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每天活得像机器。”

听到这些话,真心疼。

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孩子,而在我们大人。

有医生说过一句话:“生病的孩子,往往有生病的家庭。”

当孩子和家长被暂时分开时,很多孩子的情绪反而好转。

因为他们终于不用再被裹在那种被期望的生活里。

我们以为孩子需要的,是更好的成绩、更强的自律;

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被接纳、被允许失败。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对孩子说的话,从“真棒”变成了“快点写作业”;

从“今天开心吗”变成了“考试考多少分”;

从“出去玩一会儿吧”变成了“再学一小时”。

人生的快乐,就在这些转变里一点点被挤没了。

所以,当我们再看到孩子情绪低落、说自己累、不想学时,

别急着骂他们玻璃心。

别忙着灌鸡汤。

先问一句:“你怎么了?你想歇会儿吗?”

也许,一个拥抱、一次倾听,远比一顿说教更有力量。

别忘了,我们也曾是那个哭着不想上学的孩子。

只是当年没人懂我们。

如今轮到我们做大人了,

别再让下一代重复同样的孤独。

写在最后:

孩子的“丧”,不是时代的病,而是大人的镜子。

如果我们能学会慢下来、放下那点焦虑、给他们喘口气,

也许他们就能重新相信:

人生不只有分数,还有阳光、朋友、音乐、风、还有活着的意义。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