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不少人热衷于在“拼好饭”里乐此不疲地购买便宜套餐,在“特价团”中抢几毛钱的咖啡奶茶,对自己仿佛格外吝啬;然而另一面却是,他们愿意排队疯抢Labubu和老铺黄金,定时定点地抢购演唱会和“苏超”门票,对自己似乎又异常慷慨。而这种“既抠门又大方”的消费态度,往
文 | 付一夫
放眼当下的消费市场,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频频发生。
比如,不少人热衷于在“拼好饭”里乐此不疲地购买便宜套餐,在“特价团”中抢几毛钱的咖啡奶茶,对自己仿佛格外吝啬;然而另一面却是,他们愿意排队疯抢Labubu和老铺黄金,定时定点地抢购演唱会和“苏超”门票,对自己似乎又异常慷慨。而这种“既抠门又大方”的消费态度,往往又集中在同一批人的身上,着实是有些令人费解。
倘若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除了“性价比”等要素外,另一种新的消费逻辑“心价比”,正悄然重塑着市场格局与生活方式。
1所谓“心价比”,一般认为是指商品或服务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情感共鸣度与消费者付出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之间的比值;它超越了对物理属性的简单衡量,直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渴求,成为衡量消费行为与生活选择的新价值标尺。
就像一个LABUBU玩偶的价值,不仅仅是由其外观、款式、材质所主导,还取决于它是否能成为治愈emo的良药,是否承载了陪伴与社交认同感等等。
相较于侧重功能与价格均衡的“性价比”、强调品质与成本匹配的“质价比”,“心价比”更强调实现物质消费向精神满足的价值跃迁,这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解构:
其一,质价合理是基础门槛,消费者虽愿为情感买单,但拒绝为噱头支付溢价;其二,兴趣标签是社交纽带,很多年轻人都倾向于通过消费来划分圈层,从二次元谷子收藏到户外露营装备消费,商品正在成为圈层身份的无声宣告;其三,情绪价值是核心内核,有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成的消费者将精神消费纳入刚性需求范畴,情绪价值正从奢侈品属性向必需品属性转变。
“心价比”的崛起绝非偶然,背后有着至少三大逻辑支撑。
首先,社会结构转型催生情绪消费刚需。
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高强度工作压力,使情绪疗愈需求呈现普遍化、常态化特征。有研究指出,当代都市人正通过“精神旷野”消费构建治愈体系,从社区咖啡的“微治愈”到近郊露营的“慢远方”,形成多层次的情绪补给网络。这种需求在文旅领域尤为明显,比如淄博烧烤的“烟火气”,本质是人们对于温情社交的渴求,而大唐不夜城的沉浸式演艺则满足了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游客从“看风景”到“重共鸣”的转变,亦是印证了情绪价值在消费决策中的权重提升。
其次,大众消费认知升级推动价值重构。
一般认为,我国消费市场历经过三次大跃迁:从解决“有没有”的性价比时代,到追求“好不好”的质价比时代,再到当下回答“我是谁”的心价比时代。比如,过去人们购物更关注“实用”与“划算”,比如买一件衣服,首先考虑面料是否耐用、价格是否低廉;如今,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喜欢”买单——可能是一件设计独特的小众饰品,虽价格不菲,却能彰显个人审美;也可能是一次短途的周末露营,花费高于普通酒店住宿,却能让人远离城市喧嚣,收获内心的宁静。
这种进化迭代的背后,正是物质丰裕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层次追求: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精神层面的愉悦、情感上的归属感、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更重要的消费驱动力,所谓“花同样的钱,我更愿意选择能让我‘心动’的东西,因为它带来的快乐,是单纯的‘便宜’给不了的。”
最后,传播生态革新重塑消费决策路径。
眼下,短视频与社交媒介的普及已然彻底改变了消费信息传递方式。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日益成为“心价比”的主要发酵场:比如萨莉亚的“穷鬼套餐”、蜜雪冰城的魔性歌曲等等,均通过用户自发传播形成标签化认知,使品牌在消费前就建立起情感预期。这种“社交种草→情感共鸣尖头决策转化”的决策路径,使得情绪价值的传播效率远超传统广告。
不仅如此,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对于传统营销话术的日趋免疫,让他们更愿意相信真实体验。有机构调研数据显示,大多数受访者愿为“用户真实使用体验”买单,而对明星代言等传统营销已不再像过去那般感冒。如此也倒逼品牌方从“自卖自夸”转向“真实沟通”,用透明化方式来与消费者建立起信任。
2在“消费者主权”背景下,面对“心价比”浪潮的来袭,商家有必要调整商业布局策略,实现从产品思维到“心”思维的全链路转型,这可能需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发力。
(一)产品端:打造“情绪载体”,夯实价值基础
功能与情绪的双维设计:产品需在满足基础功能的前提下注入情感基因。比如,餐饮门店可以用免费续餐传递关怀,使其兼具功能性与情绪价值;文旅项目则可借鉴襄阳唐城的“夜游双循环”模式,通过分时段演艺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强化沉浸感。
兴趣标签的精准植入:针对不同圈层设计专属符号,如户外品牌可在冲锋衣上增加可定制徽章,满足年轻人“贴标签”的社交需求;便利店则可引入小众文创产品,吸引“乐活自我”型消费者。
透明化构建信任基石:以餐饮为例,商家可以考虑公开生产流程、食材来源或质检报告,用真实打破信息差,通过确定性信息降低消费者决策焦虑,这种信任正是情绪价值的重要来源。
(二)体验端:设计“超预期触点”,贯穿消费全周期
消费前:营造期待感,通过社交内容构建情感预设。比如,海底捞围绕“科目三表演”打造话题,使消费者产生“打卡体验”的期待;北京电影主题线路则利用影视IP唤起粉丝的剧情代入欲,提前锁定情感需求,等等。
消费中:制造惊喜感,在细节中注入情绪触点。比如,米村拌饭打破快餐“自助取餐”惯例,采用服务员送餐模式,用仪式感提升体验;一些城市的民警为游客拍照的“非专业服务”,因传递暖意而成为文旅亮点,证明惊喜往往藏在标准化之外。
消费后:留存记忆点,通过长尾服务深化情感连接。品牌可建立用户情绪档案,如咖啡店记录常客的口味偏好与心情故事;或打造可分享的“记忆符号”,如文旅项目提供定制化纪念徽章,让体验可沉淀、可传播。
(三)传播端:构建“真诚对话”,激活社交裂变
内容真实化:用用户故事替代广告话术。可鼓励消费者分享“心价比体验”,比如,线下餐饮门店可以传播店员与老人的暖心互动,比硬广更具感染力;或公开产品研发细节,展现品牌诚意。
渠道场景化:在“治愈半径” 内精准触达。针对“微治愈”需求,在社区咖啡投放情绪主题海报;瞄准“轻探索”人群,在文创园区举办手作体验直播,让传播融入消费场景,等等。 互动圈层化:打造兴趣社群强化认同。如围绕露营产品建立“周末出逃”社群,定期组织线下活动;为手办爱好者举办收藏展,让消费从单次交易变为长期情感连接。
(四)组织端:建立“用户同理心”长效机制
员工赋能:授权一线员工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海底捞允许服务员根据顾客需求灵活创新,米村拌饭店员主动帮助老人,均源于对员工“共情能力”的培养,而非僵化的流程规定。
需求洞察:要建立情绪感知体系。商家应当通过用户评论分析、焦点小组等方式捕捉社会情绪,如从“内卷焦虑”中发现解压消费需求,从“孤独经济”中挖掘陪伴型产品机会。
价值对齐:将情绪价值融入品牌价值观。商家应避免把“心价比”当作短期营销噱头,而应作为长期战略,如蜜雪冰城用“甜蜜蜜”的品牌调性持续传递平价快乐,形成稳定的情绪联想。
3话说回来,在“心价比”概念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警惕“情绪价值同质化”的风险。
具体来说,当“治愈”、“松弛”等情感标签被过度滥用时,可能导致概念贬值并引发消费者审美疲劳。要知道,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品牌,应实现情绪价值与产品本质的深度融合。换言之,脱离产品内核的情绪营销,终将因缺乏价值支撑而被市场淘汰;唯有以消费者真实需求为导向,在保证质价合理的前提下持续创新情感价值,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建长期优势。
未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心价比”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影响力。无论是商业产品的设计与营销,还是个人的生活规划与决策,都将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感受。正因如此,读懂“心价比”不仅能让我们在消费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更能让我们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方式。
毕竟生活的美好,从来不是用金钱堆砌的,而是由那些能触动心灵的瞬间、能带来愉悦的体验共同构成——这大概也是“心价比”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谢谢读完。
来源: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