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台湾后,这位中学女教师,适合担任省教育厅厅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9:13 1

摘要:台湾回归祖国后,要补的课里,教育这块比修桥铺路更急。几十年“去中国化”课纲教下来,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根都模糊了——2024年有个民调说,18到24岁的台湾青年里,只有12%认自己是中国人,还有些孩子连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英雄都不知道,反倒觉得是“外来的”。要把这

台湾回归祖国后,要补的课里,教育这块比修桥铺路更急。几十年“去中国化”课纲教下来,不少年轻人对自己的根都模糊了——2024年有个民调说,18到24岁的台湾青年里,只有12%认自己是中国人,还有些孩子连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英雄都不知道,反倒觉得是“外来的”。要把这事儿扭过来,台湾省教育厅厅长就得既懂教育,又能把丢了的文化捡回来。

区桂芝在讲台教了几十年书,课堂上的事儿她门儿清。有一次她讲《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问学生怎么理解,有个高二学生直接问:“老师,‘己’是不是指台湾?‘人’就是大陆啊?”这话让她心里一沉——课纲把文化拆得七零八落,孩子连经典里的做人道理都往“对立”上想了。从那以后,她更确定:课纲不改不行,但也不能瞎改。​

她琢磨出的办法特别实在,按孩子的年纪来:小学就教《三字经》、《弟子规》,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用故事讲透“孝”“信”这些道理,比如背到“香九龄,能温席”,就跟孩子聊家里的小事;初中选丘逢甲的《春愁》,这首诗里写“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她会跟学生说,丘逢甲是台湾本地人,可他心里装着整个中国,丢了台湾才会这么痛。

到了高中,就念连横《台湾通史・序》里的“台湾者,中国之台湾也”,让学生明白,台湾的历史从来就没跟中国分开过。这套思路,学校老师都觉得可行——不跟孩子讲大道理,而是顺着他们能理解的节奏来。​

更难得的是,她特别懂一线教师的难处。有一次,台北郊区一所中学的老教师找她,说自己教了三十年书,现在要补中华文化内容,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怕教错了。区桂芝没让他硬学理论,而是拉着他一起备了节课:讲台湾的“中元普渡”时,就联系大陆不同地方的祭祖习俗,从福建的“七月半”讲到广东的“盂兰盆会”,还找了些大陆网友拍的家乡祭祖视频让他给学生看。

老教师后来跟她说:“原来不用刻意讲‘统一’,把这些文化连起来,孩子自己就懂了。”这种“帮老师解决麻烦,而不是给老师派任务”的思路,正是统一后教育厅最需要的——毕竟课纲要改、文化要补,最终都得靠一线教师落地,逼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而区桂芝懂怎么让老师愿意干、会去干。​

除了在课堂上较劲,区桂芝还跑到校外发声。2024年,她和“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协会”的伙伴们想做件事:让更多人知道课纲删了多少好东西。他们没找政府要钱,而是一家家找台湾的小企业、普通市民捐款,凑够了钱就在台北捷运淡水站、大安森林公园站贴广告,还有4条公交线的车身也印了字,内容很简单:“别让课纲把我们的文化删光了”。​

一开始这事不顺利,有人说他们“多管闲事”,还有部门想拦着。可没想到,广告一贴出去,好多老师偷偷给她发消息:“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台湾的家长也在社交媒体转发,连海外华侨都帮着扩散。最后这事没靠行政力量,全靠老百姓撑着做成了——这让她更清楚,改课纲不能靠上面硬推,得让老师、家长都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才愿意一起干。​

她还常把被课纲删掉的经典篇目整理出来,跟其他老师分享怎么教。比如讲杜甫的《春望》,里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她会先让学生读余光中的《乡愁》,有个学生读完说:“原来余光中爷爷也盼着回家啊。”

这时候她再讲《春望》,学生就懂了:不管是杜甫在唐朝盼和平,还是余光中在台湾想故乡,这种“想家、爱家国”的心情是一样的。不用讲大道理,孩子自己就能体会到文化里的根。就连之前反对过她的一些家长,后来也主动找她要教学材料,说“孩子现在愿意跟我们聊传统文化了,比以前光玩游戏强”。​

其实统一后台湾教育要做的事很简单:让孩子知道自己从哪来,将来要去哪;让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死文字,而是能融入生活的道理。​若她能出任台湾省教育厅厅长,绝不会搞“看起来热闹、实则无用”的花架子,只会把“让文化回家”这份事,实实在在转化成一节节有温度的课、一本本能读进去的书、一件件老百姓摸得着的小事。

说到底,教育从不是靠行政命令硬推出来的,也不是靠口号喊得响亮就能成的,它得靠区桂芝这样懂教育、贴民心的人,一步步把弄丢的文化捡回来,教给孩子。唯有这样的人执掌教育厅,台湾的教育才能真正接上根,让孩子真切明白:自己是中国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刻在文化基因里、融在血脉传承中的事实。

来源:兴衰五千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