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2025年中秋晚会以月光为文化纽带,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的多维共振场域,以“古蜀文明 + 现代科技”的创新范式,为传统节日晚会的在地化表达提供了新范本。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传统节日的现代性重生”,让中秋习俗与古蜀
整理自 | 影像骑士、国家广电智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2025年中秋晚会以月光为文化纽带,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的多维共振场域,以“古蜀文明 + 现代科技”的创新范式,为传统节日晚会的在地化表达提供了新范本。突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传统节日的现代性重生”,让中秋习俗与古蜀文明在现代元素的碰撞中焕发时代活力,有效激活传统的当代文化价值,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从场景重构、内容升级到技术赋能的三维创新路径,推动文化传承、情感凝聚与国际传播的多层价值落地。
在这样的时间与情感坐标中,舞台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也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共鸣。
场景融合:
“在地化”表达的破圈尝试
让文化遗产“活”在数字时空
以“实景山水 + 文化地标”的场景创新理念,完成山水为卷的时空叙事重构。以“月从蜀道升,人向镜中圆”为核心意象铺展开篇,将主舞台深度嵌入四川德阳的文化肌理,选址玄珠湖畔诠释中秋“天人合一”传统美学意境——钟鼓楼的千年底蕴与现代镜头语言碰撞出“一眼千年”的视觉震撼,18米可移动机械月轮与湖面倒影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图景,使自然景观成为参与叙事的“第一演员”。
场景构建通过技术赋能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壁垒,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生”。科技手段激活了自然景观的叙事潜能,使山水成为参与文化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节目《青铜》中,三星堆青铜神树、大立人借AR技术“生长”于舞台,念白演绎为与未来感机器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注入情感温度,古蜀文明从博物馆陈列变为可感可知的艺术场景,实现地域符号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德阳潮扇、绵竹年画的匠人互动场景,与基于AI技术复原的《醒园录》川菜图景相映成趣,让“川味满满”的烟火气穿透屏幕。将古蜀文明的神秘感、“重装之都” 的工业硬核与市井温情编织进团圆叙事,使地域文化成为可感可触的情感载体。
舞美设计
Nation & Family
Celebrate Together
"蜀道探月逐波行,玉轮出水照团圆",以蜀道为引、明月为核,通过坡道地屏衔水下月轮实现"路接蟾宫"的奇幻叙事,借云屏开合应月升月落演绎"天涯共此时"的时空交响,终以水月相涌化天地圆满之景,缔造"月从蜀道升,人向镜中圆"的沉浸式中秋史诗。
○
概念草图
亮点一:蜀道追月·山水奇观
蜀道地屏以6°坡度蜿蜒入水,通过动态视觉与灯光结合,呈现"清溪流过碧山头"的透光涟漪意境。转弯处巧妙暗藏直径11米的固定月轮地屏沉于水下,通过镜头语言与视觉内容联动,演绎"水中捞月"的诗意幻象。月轮地屏与水面雾森系统协同,通过光影折射营造"玉轮轧露湿团光"的景致,形成虚实交融的水月奇观。
○
舞美效果图
亮点二: 云屏三重·幻境九转
三层云卷屏通过机械编程实现空间变换。
底层固定屏幕与水面形成倒影关系,为舞美整体做开阔延展,呈现"云屏倒影漫摇曳"的朦胧效果;中层开合屏下方藏有机械轨道,开合时通过机械编程控制移动轨迹,开合屏上方川西房檐装置随屏移动,结合檐下灯光实现"檐马乘风弄秋声"的视听联动;配合雾森系统生成云海漫涌效果;前区两侧卷屏前置有古建场景与园林景观,与主屏、开合屏形成空间层次变化。
○
舞美效果图
亮点三:双面转台·阴阳和合
圆形转台通过机械编程实现功能转化。
古建面还原川西穿斗式木构建筑,榫卯结构的梁架与挑檐通过艺术化处理,既保留传统建筑形制又契合现代舞台美学。瓦当深处嵌藏微型LED点阵灯光装置,通过编程可呈现星辉流淌、月影移墙的光韵变化,在虚实之间勾勒"瓦鳞沐月生浮光"的诗意画卷。
屏幕面依据云卷造型进行曲面自适应贴合,在机械转台的带动下如古典卷轴般徐徐展开。实现"云屏锦卷两相宜"的视觉韵律。当转台旋转时,弯曲屏面与固定云屏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视觉空间,形成"画屏随月转,光韵共云流"的动态艺术装置。
○
舞美效果图
舞美制作
Nation & Family
Celebrate Together
舞台坐落于四川省德阳市玄珠湖畔,依山傍水,依托自然山水格局构建出“青山为屏、碧水为台”的沉浸式表演空间。舞台主体采用三层水景结构,通过精密工艺实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基础水舞台系统
地面铺设高密度防水布,完整覆盖三层表演区域,确保水体密闭性与舞台结构稳定性。所有屏幕基座均经防水加固处理,架设于水面之上,通过精准水平校准,形成清晰连贯的水中倒影效果。
○
舞美制作图
蜀道地屏结构
承重与坡度结构:采用热镀锌钢结构框架作为主体承重基础,通过数控建模与放线,确保6°坡度及弧形轨迹的施工精度。钢结构整体进行三重防腐处理(镀锌、环氧富锌底漆、氟碳面漆),以抵御湖面水汽的长期侵蚀,保证结构寿命。
防水基层:于钢结构之上,满铺1.5mm厚PVC高分子防水卷材作为主防水层。所有搭接缝均采用自动热风焊机实施双焊缝处理,并进行充气压力检测,以形成一道与结构同寿命的、连续密闭的防水屏障,杜绝渗漏隐患。
○
舞美制作图
核心水下圆屏装置
在蜀道飘带地屏的内圈嵌有一组直径11米的固定式水下圆形地屏。屏幕表面覆盖高透光防水膜,兼具防水保护与视觉通透双重功能,在波光映衬下呈现“水中明月”的唯美意象。
○
舞美制作图
开合屏轨道系统
二层表演区设有总长70米的精密开合轨道,所有机械构件采用微型焊接工艺处理,轨道隐藏于水面之下,与地屏系统交错排布互不干扰。开合屏沿轨道移动时,屏幕本体与水中倒影同步位移,形成“双屏共舞”的视觉奇观。
○
舞美制作图
双旋转转台结构
一层表演区两侧分设一大一小两台360°旋转转台,位于两组固定屏幕之间。转台一侧为川派古建筑实景造型,另一侧为弧形LED屏幕。通过机械控制可实现实时旋转切换,在转动过程中与固定屏幕形成视觉内容的无缝衔接,兼顾实景叙事与数字视觉的融合表达。
整个舞台通过多层次机械系统与水景技术的综合运用,构建出集实景演绎、数字视觉与水景倒影于一体的立体表演空间。
内容创新:
多维共振的情感叙事升质,
重构文化表达逻辑
晚会以《山月满》《是吾乡》《一轮秋》三大篇章为框架,构建起“文明根脉—个体情感链接—民族情感凝聚—人类情感共鸣”的多层叙事体系,实现主题表达的突破,拓展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推动“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产生链接与共振,让家国情怀落地于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时代命题的情感纽带。
精准呼应时代节点,赋予主题叙事强烈的现实意义。借助科技对文化元素的拆解与重组,传统内容获得全新叙事逻辑。中俄双语演唱的《归来》以“烽火重逢”呼应中秋“盼归”情感内核,《五月的鲜花》《玫瑰人生》等跨国歌曲联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深情注脚,将民族记忆升华为人类对和平的共同向往。
《半个月亮爬上来》《月亮照山川》的民族旋律交织,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在月光意象中自然流淌。呼应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银幕里的月光》环节,邀请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共话光影记忆, AI修复的老电影中秋场景交替呈现,实现电影百年记忆的跨时空对话,让文化传承赋予具象的情感载体,使家国情怀兼具诗意表达与历史重量。
传播突破:
科技搭建跨文化共鸣桥梁,
情感赋能传播体验革新
以“在地化内容 + 全球化表达”的创新路径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新范式,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实现跨文化情感共鸣。
传播矩阵:
从“单点覆盖”到“立体织网”的体系升级
构建“央视多语种频道 + 海外主流媒体联盟 + 社交平台”的全球传播立体矩阵,实现覆盖广度与触达精度的双重突破。
依托总台多语种传播生态,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亚洲、欧洲、美洲分频道实现时区适配播出,通过多国主流媒体同步播出,构建跨洲际的传播网络,覆盖全球华人社群与主流国际受众。“母语 + 通用语”的双轨输出模式,既保障海外华人的情感连接,也为非华语受众打开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
文化转译:
从“符号输出”到“情感共鸣”的策略创新
建立“普世情感 + 在地解读”的传播逻辑和“文化内核 + 科技转译”的实施路径,实现从“告知”到“共情”的跨越。针对欧美市场,借助AI技术将 “团圆”内涵转化为“东方感恩节”的视觉叙事,通过动画短片对比中秋赏月与感恩节聚餐的场景共性;在东南亚市场,借助AR技术实现绵竹年画与越南木刻的虚拟拼接,将地域文化差异转化为文明共通性的展示;面向非洲观众,通过数字建模对比三星堆青铜冶金技术与西非古代工艺,凸显人类文明的共源特质。
技术赋能:
从“渠道延伸”到“体验重构”的传播革新
参与式传播让中秋文化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全球共创”,传播场景的多元化拓展有效提升文化传播的渗透率与记忆点。海外合作媒体的4K频道输出,让非华语受众得以直观感受中式美学细节,形成“技术震撼带动文化兴趣”的传播效应。
社交平台的互动创意让人印象深刻,“AI月亮诗”专区将全球观众输入的文字经算法转化为中秋意境诗句,观众弹幕生成的“月光弹幕墙”以多语言书法字体呈现在湖面,成为舞台背景的动态组成部分;“月光云团圆”专区通过AI算法将全球用户上传的家庭影像合成“跨国全家福”,实时投射到德阳主舞台的机械月轮;TikTok发起“蜀道月・共此时”挑战赛,以AI生成的三星堆元素舞蹈模板,吸引70余个国家的用户参与创作,相关话题播放量持续攀升,使“月”成为跨越国界与语言的情感传递载体。
从三星堆文物的AR重生到全球观众的AI共创,从地方非遗的数字活化到跨文化的技术转译,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传统在现代土壤中扎根,让中华文明在全球视野中生长,使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绽放璀璨光芒。当传统文化通过技术赋能获得年轻群体共鸣,当地域符号转化为全球传播的通用语言,晚会成功完成从“传统中国”到“创新中国”的文化形象传递,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来源:影视制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