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就心衰!医生提醒:冠心病患者若常出现3个不适,马上就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0 19:02 1

摘要:“他原本只是有点胸闷,走几步路就喘,还以为是天气太闷热。结果三天后人直接进了ICU。”

“他原本只是有点胸闷,走几步路就喘,还以为是天气太闷热。结果三天后人直接进了ICU。”

这是发生在江苏无锡某三甲医院急诊室的一幕。

69岁的吴大爷患有冠心病10年,一直按时吃药。最近天气忽冷忽热,他开始出现轻微的乏力、胸口压迫感、睡觉时憋气,以为是感冒没休息好。直到第三天凌晨,他突然胸痛难忍、呼吸困难,紧急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

主治医生一句话,让家属倒吸一口凉气:

“冠心病如果出现这三个不适,千万别以为是小毛病。三天内就可能发展成急性心衰,甚至猝死。”

很多人以为,冠心病只要控制好“三高”,吃点药、查查血脂就万事大吉,但事实远非如此。

冠心病一旦进展到“心力衰竭”,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车,难以挽回。

特别是中老年人,一旦反复出现这3种异常不适,就要立即引起重视,否则可能酿成无法逆转的心脏恶化。

有一种误解非常普遍——“冠心病没胸痛就不严重。”

但医生指出,慢性心衰最典型的3个信号,很多时候并不是‘痛’,而是‘闷、憋、累’。

以下3种表现,是心衰前的高危信号

1.胸闷憋气,尤其是“躺不下”或夜间加重

冠心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肺部容易出现淤血、水肿,病人会觉得“胸口像压了块砖”,一平躺就喘不上气,必须坐着才能缓解。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数据显示

约63%的心衰前期患者,曾在夜间或清晨出现过“不能平躺睡觉”的情况。

2.乏力、四肢沉重,稍微活动就喘

心脏无法将足够血液泵送到四肢、肌肉组织,就会出现明显的运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变得“吃力”

有些患者说:“就连上厕所都要歇半天,走十步路就觉得像跑完一千米。”

这并不是“年纪大”,而可能是射血分数下降的前兆。

3.脚踝、小腿浮肿,鞋子突然变紧

心功能减退后,会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钠水潴留,体液容易积聚在下肢,形成“凹陷性水肿”。

尤其是晚上肿得更明显、早上能稍微缓解的浮肿,常提示右心功能问题。

协和医院心内科数据表明

约50%的心衰患者,最早出现的外周表现就是“脚肿”或“下肢浮肿”。

不少冠心病患者在面对这些不适时,常常说:“休息一下就好了”“吃几片硝酸甘油就行”。

但事实上,一旦出现心衰前期信号,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在72小时内出现以下4种严重并发:

1.急性左心衰竭,呼吸困难迅速加剧

心脏泵血不足→肺部淤血→肺泡无法正常气体交换,表现为“喘不上气”“呼吸频率上升”,严重者会出现“端坐呼吸”甚至“粉红色泡沫痰”。

2.心源性休克,血压骤降、意识模糊

当心脏输出量下降超过40%,就可能进入低灌注状态,病人会出现四肢冰凉、尿量减少、意识涣散,若不立刻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抢救,死亡率极高。

3.心律失常,诱发室颤/心跳骤停

心肌供氧不足会造成电传导异常,如房颤、室性早搏,甚至室颤→猝死。临床上许多无症状患者,突然倒地就是因这个过程。

4.多器官功能衰竭,肾、肝、脑同时受累

心衰导致系统性低灌注+高静脉压状态,影响肾小球滤过、肝细胞功能,甚至引起脑灌注不足、嗜睡、意识障碍等。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统计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中,约27%在3天内出现至少1项重要器官功能异常。

并非所有冠心病发展到心衰都不可逆,只要发现得早、处理得当,是可以延缓甚至稳定心功能的。

以下3个方法,已被多家心脏中心纳入临床建议

1.及时加用利尿剂+调整扩血管药物剂量

一旦出现浮肿、呼吸困难等水潴留表现,应在医生指导下加用短期利尿剂(如呋塞米),并评估是否需调整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剂量。

有数据显示,及早调整药物方案,可将心衰急性恶化风险降低43%。

2.连续3天监测血压、心率、体重

心衰进展往往伴随体重上升(液体潴留)和血压异常波动,建议准备家庭记录表,每日记录:

清晨体重(若短期内增加≥2kg,应警觉)静息心率(是否持续高于100次/分钟)血压波动(尤其夜间是否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

3.饮食严格控盐+限水,减轻心脏负担

低钠饮食(每日不超3g盐)+限水(轻中度心衰者日水摄入量

建议采用:“少油少盐+高钾高纤+分餐多次”的饮食原则,帮助维持电解质和容量稳定。

很多人觉得“心梗很可怕”,但其实慢性心衰更沉默,也更容易被忽视。它不像心梗那样“轰然倒地”,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榨干你的心功能。

医学共识指出:

“心衰的预防关键在于识别‘前驱信号’,而不是等到进ICU才想起‘早该重视’。”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患有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请记住这3个信号:喘、乏、肿。

只要持续出现,就别再观望,请立刻就医。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试试——拿出纸和笔,记录下每天的“喘、累、肿”感受,也许就是你早发现、早保护心脏的第一步。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2021年中国心力衰竭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3.《心衰早期识别与家庭管理策略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
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急性左心衰临床干预路径研究,2022
5. 协和医院慢性心力衰竭随访管理手册(第3版)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版社,2023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