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类学新观点 | 中科院倪喜军团队对湖北出土的“郧县人2号”化石进行虚拟重建,让这块百万年前的残损头骨复原全貌,结果发现其既有古老直立人的特点,又近似十多万年前的龙人,最终推断郧县人属于“龙人支系”。新发现挑战了传统人类演化理论乃至现代人非洲起源说。中微子从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内容提要
古人类学新观点 | 中科院倪喜军团队对湖北出土的“郧县人2号”化石进行虚拟重建,让这块百万年前的残损头骨复原全貌,结果发现其既有古老直立人的特点,又近似十多万年前的龙人,最终推断郧县人属于“龙人支系”。新发现挑战了传统人类演化理论乃至现代人非洲起源说。
中微子从哪儿来 | 天体物理学界针对中微子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理论,即由原初黑洞在剧烈爆炸中释放出来。
脂肪对脑的差异化作用 | 科学家通过分析超过1.8万人的身体成分扫描数据和脑成像信息,发现人体内多余脂肪的不同储存位置可对大脑结构、活动及健康状况产生不同影响。
百万年前郧县人2号是龙人支系
“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出土于1990年的湖北省郧县(今十堰市郧阳区),有着百万年历史,曾被认为属于从200多万年前就开始游走地球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大家庭。
郧县人2号化石破损严重,难以直接作形态学分析,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如此古老的郧县人,如今却提供了一种“智人形成于非洲以外”、“现代人类起源比过去认为的还早了几十年”的可能性。
根据《科学》9月25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所古人类学家倪喜军等人通过化石分析发现,郧县人2号的头骨特征近似14.6万年前黑龙江地区的龙人(Homo longi);他们也判断,这块化石可归属龙人支系——今年6月刚得到“龙人即丹尼索瓦人”的学界权威肯定。(详见)
由此,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与地质年龄在110万年前至94万年前的郧县人之间,关系一下紧密了起来,后者的化石似乎成了研究这几个谱系分化的关键实证。我们对古人类漫长演变历程的认知可能也要作重大调整。
分析工作的核心是将破损严重、无法解析的化石进行数字化复原,主要基于先进CT成像、高分辨率表面扫描以及精细的虚拟重建技术。结果表明:郧县人2号头骨兼具原始与进步特征,例如低平的额骨和突出的下颌让人想到直立人,而较大的脑容量(超过1100毫升)和较宽的后脑颅则近似龙人。
根据对更广泛头骨化石样本的统计分析,研究团队推测:尼安德特人谱系大约在138万年前最早从人类共同祖先中分离;接着龙人谱系于120万年前分化;智人则从102万年前开始独行。如此紧凑的时间线,使我们判断这三者曾经历快速演化,同时又难以理解他们如何短时间内获得迥异的形态特征。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明确智人化石证据,来自摩洛哥杰贝尔伊罗遗址,仅30万年历史
伦敦自然博物馆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也参与了此项公工作。在他看来,新发现颠覆了诸多传统观点,将智人、尼安德特人与龙人谱系的分化时间至少提前了40万年,并进而提出一种可能性:我们与他们的共同祖先,还有最早一批智人,可能生活于西亚而非非洲。“这块化石是目前最接近所有这些人族群体共同祖先的样本。”
斯特林格还表示:“过去80万年间,大脑容量的人族主要沿着五大分支演化,包括亚洲直立人、海德堡人、智人、尼安德特人以及龙人/丹尼索瓦人。”
中微子的起源:假想里的黑洞
天体物理学界始终困惑于此类超高能中微子的起源。不过《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报道的一项最新工作给出一种有趣的中微子起源理论:原初黑洞的临终爆炸。
科学家假想中的原初黑洞诞生于大爆炸不久后极高密度亚原子物质坍缩的过程,可能构成了当今宇宙的大部分乃至全部暗物质。与其他黑洞一样,原初黑洞通过散发所谓“霍金辐射”逐渐损失质量。这一过程也会使其缓慢升温,因为黑洞温度与质量成反比。
两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亚历山德拉·克利普菲尔(Alexandra Klipfel)与戴维·凯泽(David Kaiser)介绍称,历经数十亿年演化的原初黑洞最终会发生剧烈爆炸,释放包括中微子在内的超高能粒子。基于原初黑洞构成大多数暗物质的假设,二人还进一步推算了这种假想天体在当今银河系里的爆炸速率。
结果则是:原初黑洞爆炸论能解释冰立方与KM3NeT实验探测到的中微子数量稀少、能量超高的情况。新假说可通过未来对PeV级中微子的探测数据进行验证;若理论成立,这些粒子的主要来源理应为暗物质密度最大的银河系中心。
减肥吧,连大腿上的脂肪也能让脑子变笨
脂肪影响着我们的运动、情绪乃至痴呆风险。无数科学研究都关注肥胖之于健康的危害,探索过量腹部脂肪会如何与心脏病或认知功能衰退等问题产生关联。不过,腹部以外区域的脂肪似乎被忽视了。
香港理工大学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仇安琪与同事尝试理解更多脂肪领域。他们收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超过1.8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在62岁)的身体成分扫描数据和脑成像结果并开展分析。
考虑年龄等因素后,团队确定了四处部位的过量脂肪与特定脑区变化的关联;这些部位分别是手臂、腿部、躯干和内脏周围。《自然-精神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9月报道了仇安琪等人的新发现。
文章介绍称:当一个人手臂和躯干处的脂肪量高于平均水平,其感觉运动皮层,也就是负责运动协调的脑区,似乎会相应地变薄;手臂脂肪增多还与海马体体积缩小相关——作为记忆关键脑区,海马体是阿尔茨海默病最早侵袭的区域之一,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此前有研究将手臂脂肪堆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升高相联系。
研究团队还发现,负责情绪调节和奖励处理的大脑边缘系统受腿部脂肪影响——脂肪过多意味着该区域神经网络的连接性下降。
他们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下肢脂肪分泌的瘦素,当这种调控饥饿感的激素处于高水平,边缘系统连接性就会减损。
在分析的所有部位里,与大脑功能变化关联最强的是内脏。仇安琪等人指出:唯独内脏脂肪无益于大脑白质维持其完整性,反倒使得这一负责不同脑区之间信号传递的组织加速退化——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特征之一。
有专家推测,其中原因或许是内脏脂肪比其他部位脂肪产生更多炎症分子,从而激发大脑内有害的炎症反应。
资料来源:
月刊定价
15元/期
全年订阅价
180元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4-263
机构订阅,请拨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来源:世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