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医生:多半爱干这6事,早改早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8:43 1

摘要:“糖尿病是不是突然就得了?”“我明明不爱吃甜食,怎么也查出了血糖高?”“我才三十多岁,怎么也会查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不是突然就得了?”
“我明明不爱吃甜食,怎么也查出了血糖高?”
“我才三十多岁,怎么也会查出糖尿病前期?”

近年来,类似的疑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体检中心的走廊、家庭群的聊天记录中,甚至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

根据国家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中国目前已有超1.4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占全球总患者人数的近四分之一,而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在被确诊前毫无察觉。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

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病。它的发生,往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习惯息息相关。

医生指出:多数糖尿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尤其是以下6类行为,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如果你也常常这样生活,不妨从今天开始调整,未雨绸缪,或许还能逆转风险。

一、久坐不动,“坐”出一身病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不少上班族早上坐车、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追剧,一天下来活动量屈指可数。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多年前就将“久坐”列为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久坐超过6小时/天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活动充足者高出112%。斜体长期缺乏运动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在体内“流浪”,无法被有效利用,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衰退,血糖失控。

二、爱吃精致主食,血糖在“偷笑”

不少人认为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白米饭、白面包、糕点这些高GI(升糖指数)的精细碳水,其实是“隐形糖”。

根据《中国食品成分表》,一碗白米饭的GI值高达83,而全谷类如糙米、燕麦的GI值普遍低于60。斜体长期摄入精致主食,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胰岛素反复分泌,最终胰岛“劳累过度”,一步步走向功能衰竭。

三、不吃早餐,是“慢性自杀”

很多人为了减肥,或是早上太赶,选择不吃早餐。表面上节省了时间,实际上却给身体埋下了隐患。

2023年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不吃早餐3次以上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吃早餐者高出28%。

斜体空腹时间过长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午餐和晚餐时的血糖反应更剧烈,从而扰乱整体代谢节律。

四、压力山大,糖皮质激素“作祟”

不少人疑惑:“我饮食规律、作息正常,怎么血糖还是高?”斜体这可能与“看不见的敌人”——压力有关。

慢性压力状态下,人体会持续分泌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这种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更难被调控。

某机构针对5000名城市职场人士的调查显示,心理压力评分越高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越高。医生指出,斜体情绪管理在糖尿病防控中不可或缺,是现代人容易忽视的一环。

五、爱喝含糖饮料,“饮”出一身病

一瓶看似清爽的冰饮,可能藏着20-30克以上的糖分。研究表明,每天饮用一罐含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26%。

更令人担忧的是,斜体很多“低糖”“无糖”饮料并非完全无害,其中的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间接干扰代谢功能。

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含糖饮料的摄入量近年来持续上升,这也是糖尿病患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睡眠紊乱,打乱“血糖节律”

斜体睡得晚、睡得少、睡眠质量差,这些看似“生活习惯”的事,其实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超过25%。此外,频繁熬夜还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影响胰岛素节律,久而久之,诱发糖代谢紊乱

那么问题来了:糖尿病真的只能靠遗传决定吗?其实不尽然。虽然遗传因素在糖尿病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斜体后天生活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即使父母都有糖尿病,只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患病风险也可以显著降低。

不少人存在以下误区:

1.“我不胖,就不会得糖尿病” —— 实际上,瘦人也可能因内脏脂肪过多或胰岛素抵抗而患病。斜体体型不是唯一标准,内脏脂肪才是“隐形杀手”。

2.“我多喝水就能排糖” —— 多饮水确实有助代谢,但如果血糖已经异常,仅靠喝水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控制饮食与改善代谢。

3.“无糖食品就是健康的” —— 很多无糖标识的食品其实依然含有高GI原料或代糖,不等于低血糖反应。斜体选择食物时应关注整体营养结构,而非单一成分。

4.“糖尿病是老年病” —— 近年来,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斜体有数据显示,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比例已接近15%。

面对高血糖风险,我们能做的有哪些?

医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既实用又科学:

· 日常走路超6000步,减少连续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

· 主食粗细搭配,优先选择低GI食物,如全麦、杂豆、红薯等。

· 三餐定时定量,尤其早餐不应忽略,可以选择鸡蛋、燕麦、坚果搭配。

· 适度运动,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

· 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焦虑紧张,可尝试冥想、深呼吸、写日记等方法。

· 规律睡眠,争取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夜宵。

此外,定期体检也尤为重要。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功能检查是判断糖尿病前期的“探照灯”。

很多人直到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反复感染等症状才意识到血糖异常,往往已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糖尿病并非“突然袭来”,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斜体从今天开始,调整生活方式,比等病来了再想办法“灭火”更划算。

正如《柳叶刀》杂志在2024年一篇综述里提到的那样:“预防糖尿病的核心,不是医疗手段,而是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

与其在糖尿病确诊后忙于应对,不如现在就从改变“爱干的6件事”做起,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健康的守护。

参考文献:

[1]王伟,李小春,杨志敏. 中国成年居民糖尿病流行现状与趋势分析[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3):221-225.

[2]刘慧敏,陈志刚,马晓琳,等. 不同主食摄入方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2):1580-1584.

[3]朱红梅,赵春燕,刘思佳. 睡眠时间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一项基于中国多中心数据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7):935-941.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老李健康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