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成玉,男,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市一铁路工人家庭。1937年毕业于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老师有齐白石、丰子恺、何香凝等)。抗战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76师上尉宣传科长。1945年,在中央训练团培训结业后,被张治中将军委任为黄埔昆明分校中校教导员(未到职)。
缅怀中国远征军老兵王成玉先生
谨以此文献给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宋德华 蒙琼英
人物简介
王成玉,男,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市一铁路工人家庭。1937年毕业于北平艺专(校长徐悲鸿,老师有齐白石、丰子恺、何香凝等)。抗战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76师上尉宣传科长。1945年,在中央训练团培训结业后,被张治中将军委任为黄埔昆明分校中校教导员(未到职)。抗战胜利后回到会理,本想携妻、子返回北方老家侍奉老母,遇内战爆发,受邀到会理金江职业学校(校长洪仁泽)任教,教授美术、地理课程,曾任训务主任。1985年病逝,享年67岁。
一
1918年,河北保定市铁路工人王师傅的家里,传来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随即传来产婆兴奋的报喜声:“恭喜王师傅,贺喜王师傅!你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王师傅激动地搓着双手,高兴地回应道:“哈哈,我就说嘛。声音这么响亮,肯定是个男娃!咱家老大叫王成文,老二就叫王成玉吧!”王师傅一家日子过得井然有序、其乐融融。
二
弹指一挥间,时光定格在1937年,19岁的青年才俊王成玉从北平艺专毕业(王成玉与1926年“三一八”参加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和请愿活动中牺牲的、葬于北京圆明园“三·一八”烈士公墓的会理人姚宗贤是校友)。北平艺专(时任校长徐悲鸿)是中国艺术思潮与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它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进步青年传播思想、投身革命的重要平台。7月7日,日本对华挑起事端,“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王成玉的父亲王师傅,在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中身亡。国之动荡,家焉安存?国仇家恨,像一把利刃,剜着两颗血气方刚的心,鲜红的血像团团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烧!王家兄弟俩挥泪互道珍重,意志坚定地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洪流中。冥冥之中,命运之神悄然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埋下了伏笔。王成文北上,参加东北抗联;弟弟王成玉则与爱国学生结伴南下,在上海参加抗日游击武装,在“淞沪会战”中,接受战争残酷的洗礼。“淞沪会战”结束,该游击武装被国民革命军第76师收编。自此,王成玉开启了他的抗战军旅生涯,转战南北。
三
1939年11月,第76师划归国民革命军第二军。该军的军史,可追溯到北伐时期,原属湘军,首任军长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第二军开赴广西宾阳,参加“桂南会战”,翌年1月攻占昆仑关。2月移师湖北宜昌,隶属第六战区,随后参加“宜枣会战”,此役,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死(抗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年底换防重庆,1941年驻泸州,10月进入鄂西、巴东,反攻宜昌,以解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围。10月10日克复宜昌,11月回师四川永川、荣昌(今属重庆)一线。同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
1942年初,日军携珍珠港余威横扫东南亚,妄图夺取缅甸仰光港口,切断中国战略物资大动脉滇缅公路。应盟军丘吉尔之邀,中国十万大军远征缅甸,一时间,西南,滇西,战云密布。为防不测,军政部命令,第二军开赴西康省,构筑“第二道防线”,亦称“金沙江防线”。3月,第76师(师长夏德贵)驻防会理。其间,时任该师上尉宣传科长的王成玉,与会理姑娘相识相恋,并结连理,安家于会理古城。不曾想,蜜月未完,战事急转直下。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溃败,76师奉命开赴保山,驻防怒江东岸,第二军(军长王凌云,隶属于第十一集团军,集团军司令宋希濂)军部亦前移至楚雄。值此民族危亡之际,会理许多优秀儿女加入76师,奔赴滇西,如会理104岁黄埔老兵袁开宗(任76师师部上尉参谋),又如选择投笔从戎的会理科甲巷吴举人的后人吴德洪。
四
据王成玉生前讲述,从“淞沪会战”到“滇西大反攻”,他参与大小战斗百余次。战争极其残酷,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活着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这是每一个中国军人坚定的信念。他身上与日军肉搏时留下的刀伤,见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1944年,滇西大反攻中,76师强渡怒江,痛击日军,战役结束,76师回防保山休整。其间,师长夏德贵选派他到重庆中央训练团深造,并嘱咐他到了重庆,好好医治旧伤老毛病。训练团结业后,张治中将军委派他到黄埔昆明分校任中校教导员。
王成玉赶赴昆明时,抗战已经胜利。然而,此时的昆明,中央军与地方军争权夺利,军队、地方官员腐败,把云南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面对现状,王成玉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毅然决然辞职还乡,甘愿做一介庶民。回到会理后,他原计划携家人返北方与母亲团聚,然而,内战爆发,终未能成行。会理金江职业学校校长洪仁泽听闻其人其事,慕其才华,敬其人品,登门拜访并聘请他到学校任教员。王成玉在金江职业学校任职期间教美术、地理等学科,因工作能力强,曾任训务主任。会理书法家熊世鑫就是他的嫡传弟子之一。
王成玉晚年照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哥哥王成文转业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附属医院工作,定居北京市门头沟区河南路118号,20世纪80年代离休。王成玉则因任国军军官的一段特殊历史身份,被判入狱十年,在西昌被服厂劳教,接受劳动改造。刑满后留厂工作,因表现突出,被评为劳动模范。“文革”中,王成玉又转至普格荞窝农场工作。1972年,他回到会理,因其在书法、丹青领域造诣高,曾为西昌外贸公司绘画创收外汇。会理南城门照壁上所绘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壁画,便出自王老与陈家俊前辈之手。后经其在金江职业学校工作时的弟子熊世鑫介绍,王成玉到会理美工社兼职数月。1976年,他承办会理南街办事处“石印厂”,解决了十余名城镇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会理市南城门,《毛主席去安源》油画遗址(久卜 摄)
1982年,王成玉退休,1985年在会理城关南街家中病逝。病逝前夕,他把儿女们叫到病榻前说:“孩子们,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你们。因为我特殊的身份,让你们从小就跟着吃了不少的苦。但是,此生我无怨无悔。在国家民族危难存亡之际,我用生命保卫了自己的祖国。阴差阳错,命运弄人。希望有一天……”随后便带着期许与遗憾撒手人寰,享年67岁。
王成玉和女儿王仁惠
六
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活着的抗日老兵颁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以示缅怀英雄,不忘国耻。这是对为祖国而战、为民族存亡而战的所有抗战老兵的肯定与告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少人为两岸“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付出了努力,希望在我们这一代能够实现两岸统一的愿望。
抖落历史尘埃,努力挖掘、还原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时,距王成玉离世已然40年。站在会理南城门照壁——《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壁画旧址前,我的眼前浮现出两个矫健的身影:中年的王成玉与陈家俊在画壁上挥毫泼墨,画面里年轻的毛泽东向我走来,他身穿青布长袍,右手挟着油纸伞,左手握拳,目光如炬,步履铿锵,他的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我看见抗战老兵王成玉努力挺拔着身躯,庄严地举起右手,向画像中的伟人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笔下曾经鲜活的一个又一个身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其幸运!
王成玉老人旧居(久卜 摄)
抗战时期,会理古城雪藏的历史里,曾任抗日将领薛岳将军的勤务兵——张国荣前辈因在会理驻防储购战备物资,与会理姑娘结缘做了会理女婿。尚未挖掘的抗战老兵故事很多,然而因史料已无从查证,很多半篇之作,只能等待机缘巧合。因文结缘的古城史实迷,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此篇小作,实属不易……
斯人已逝,壁画无存。在会理南城门照壁遗址处,何时才能恢复《毛主席去安源》巨幅壁画原貌呢?我们拭目以待……
王仁钊(左)与本文作者宋德华(右)在一起
后记
76师番号在军史上消失之谜
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76师,于1946年缩编为76旅,参加内战,1948年恢复76师番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76师部分官兵选择站在人民一边,在贵州正安县起义。另一部分官兵则在师参谋长张桐森率领下,从云南窜回会理,投靠华南纵队司令顾介侯(124军军长,华南纵队司令),1950年3月23日,会理解放。张桐森作为华南纵队尖刀,化装成解放军,从会理东路三岔路窜逃米易途中,在小得石诱杀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江游击纵队三支队(因特殊原因未举义旗)负责人廖学贵及队员陈希云等28人。后来,张桐森在逃往云南宾川途中被歼灭。至此,76师番号在军史上消失。
2025年10月7日晚,本文作者蒙琼英(右)拜访王成玉儿子王仁钊并请他审核本文内容(蒙琼英 供图)
注:作者撰写本文时,得到王仁钊(王成玉长子)、王仁惠(王成玉之女)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
宋德华,四川会理人,凉山州药检所退休干部。诗歌、词作者,与峨影乐团团长、指挥、国家一级作曲家苏汉兴教授,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家杨正仁,凉山州音协副主席余尚义等共同创作歌曲40余首。作品曾获“全国原创词曲高级研讨会”金牌奖,“壮丽七十年,感动中国大赛”银奖。创作诗词两百余首,其中,《念奴娇•皎平渡怀古》《七律•缅怀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李炳舟》(书法作品)被会理市档案局、红军过会理长征纪念馆、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李炳舟纪念馆分别永久收藏。《沁园春•金江书院怀古》曾在《学习强国》发表,并勒石立碑于会理金江书院;与攀枝花煌融传媒公司经理、攀枝花微电影协会会长黄朝荣编辑、拍摄的攀西地区大型公益纪录片《最后的老兵》于2023年8月在攀枝花影城首映。联合创作微纪录片《古道觅踪》于2024年8月18日在四川电视台播放,并因此受邀参加中国第五届优秀网络电影、纪录片经典推介颁奖晚会。
蒙琼英,笔名梦洁,四川会理人,四川省散文学会、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凉山文学》《攀枝花文学》《西南商报》《巴蜀史志》《民族音乐》等报刊,有作品收录于《蜀韵纪事》《阅读悦读》等书籍。与词作家代伐钟、曲作者王正中合作的作品《铁轨上的怀念》发表于《民族音乐》;与曲作者王启平合作的《记忆901》由会理市力马河综合服务中心投资制作,作为901工业遗址的传承歌曲。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宋德华 蒙琼英
供图:久 卜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