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创业这股风现在刮得有多猛?打开创业圈的朋友圈,十个里有八个在聊大模型、智能代理,剩下两个要么在找AI相关的投资,要么已经注册了公司。
AI创业这股风现在刮得有多猛?打开创业圈的朋友圈,十个里有八个在聊大模型、智能代理,剩下两个要么在找AI相关的投资,要么已经注册了公司。
但热闹归热闹,真金白银砸进去,到底是砸出个独角兽还是打水漂,没人说得准。
美西时间9月27日到28日,斯坦福大学开了场首届硅谷未来峰会,钛媒体联合几家机构搞的,专门拉了帮真刀真枪干过AI的大佬聊这个事儿。
坐台上的都是懂行的:特朗普媒体集团的董事埃里克,亲历过区块链泡沫;AppLovin前副总裁爱丽丝,看着这家公司从车库阶段干到两千亿美元市值;
MIT前教授杨光宇,现在自己下场搞AI创业;还有Genspark.ai的桑文,45天就做了两百万用户;巴基斯坦游戏公司老板巴巴尔,20人团队干出了1亿下载量的游戏。
这几个人凑一起,没聊那些"万亿美元公司"的空话,全是掏心窝子的实在话:AI创业的机会在哪?哪些坑踩了就爬不出来?
聊到机会,大佬们没一个提"颠覆世界",全扎在了"鸡毛蒜皮"的低效里。这其中,爱丽丝的话最接地气,毕竟她是从广告行业的血海里拼出来的。
"现在最大的机会,就是去啃那些还没被AI啃干净的低效骨头。"爱丽丝说这话时,举了个特实在的例子:
"要是我给这屋里所有人推电动自行车广告,能保证没人全买吗?肯定不能。有人点进去看一眼,有人加购物车,但最后付款的没几个。"
这事儿看着普通,其实藏着大钱。爱丽丝算了笔账:现在广告转化率能做到2%,要是用AI把这数提到3%、4%,放在一个有数十亿用户、几百亿收入的公司里,这增长就是天文数字。
她在AppLovin待了十一年,看着公司从初创做到两千亿美元市值,靠的就是这点——不追求一步登天,而是把AI往具体场景里扎,慢慢磨效率。
和爱丽丝路子不同,但道理相通的是埃里克。这老爷子经历过区块链的泡沫,说话带着点过来人的警醒。
"十年前区块链火的时候,美国公司砸了几十亿美元,结果全盯着比特币炒,没几个人真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问题,最后全亏了。"
现在的AI和当年的区块链有点像。埃里克团队做过个研究,六个月里测了六个领域的手机AI应用,任务失败率高达95% 。
"现在大家都在吹大语言模型多牛,但手机里的AI连件靠谱的事都干不成,这不叫工具,叫玩具。"
所以他提了个"基于结果的AI"——别管模型多先进,能解决实际问题才叫本事。
比如口袋里的AI医疗助手,不是能聊症状就行,得能给出靠谱的建议。"把工具用对地方,拿到实在结果,这就是最大的机会。"
机会背后全是坑,这几位大佬聊起陷阱,语气都沉了下来。最狠的坑,是杨光宇点破的——现在的创业公司,根本没机会长成下一个巨头。
杨光宇是MIT前教授,懂技术也懂资本,他说的话戳中了很多创业者的痛处:"以前VC还愿意赌小公司反杀巨头,因为那是赚大钱的路子。
现在不一样了,红杉、光速这些顶级VC,最大的仓位全在OpenAI、Anthropic这些大实验室里。他们巴不得小公司都去给巨头做生态,哪还会帮你打硬仗?"
更要命的是,连"做应用躲巨头"这条路都走不通。"你做个AI代码编辑器Cursor火了,OpenAI想做,随手就能招一堆法律、编程专家,用自己的模型优势抄作业,你根本拦不住。"
那小公司还有活路吗?杨光宇的答案是"扎进垂直领域":"AI不管你做的是十亿还是千亿市场,只要你能解决巨头懒得碰的细分痛点,就能赚钱。
"比如专门给牙科诊所做AI病例管理,或者给农场做AI病虫害识别,这些领域盘子不大,但巨头看不上,创业者反而能站稳脚。
桑文的话更实在,他的Genspark.ai45天就拉了200万用户,赚了3600万美元,但他天天想的是"活下来"。
"AI发展太快了,没有永远的护城河。你今天做的产品再好,下个月可能就被新技术淘汰。"他的办法是"每周都发新产品",靠快速迭代跟上节奏。
而巴巴尔提的陷阱,更让人后背发凉——不是被别人打败,是自己的业务突然变得"没必要存在"。
他是做游戏的,最近谷歌出了个GenieThree模型,"你随便描述一句,就能生成一个完整的3D游戏世界。"
这让他半夜睡不着觉:"以前AI是帮我们做的更快更好,现在是问我'你这公司还有必要存在吗'?"
这种颠覆才最致命。巴巴尔说,现在创业者得天天问自己:"我的活儿,AI以后还需要人干吗?"这不是焦虑,是生存必须。
聊完虚的,大佬们都拿自己的行业举了例子,全是干货。
爱丽丝最熟的广告行业,已经被AI改了半条命。以前她管着一百个设计师、开发人员,手动做广告、测效果,"一个广告从画稿到上线要走半个月,想多投几种样式根本来不及。
"现在AI接手了两块核心:推荐系统和创意生成。
推荐系统靠数据滚雪球,"广告主越多,数据越杂,AI越能精准找到谁想买电动自行车,转化率自然涨。
"创意生成更狠,AI一天能出几千个广告版本,快速测效果再迭代,"以前人力有限,现在靠AI堆数量、拼反馈,赚钱的速度都快了。"
巴巴尔的游戏公司,靠AI把20人的小团队拉到了世界水平。他在巴基斯坦的团队,以前做美术、写代码都比不过欧美大厂,现在每个人配了个"AI导师"。
"设计师不会画的场景,AI教;程序员卡壳的代码,AI给思路。这些员工本来就勤奋,现在有了AI帮忙,水平直逼MIT出来的人。"
他们的游戏能有1亿下载量,靠的就是AI省成本:广告素材自动生成,测试漏洞AI代劳,"以前6000人的公司才敢做的游戏,我们20人就搞定了,年收入还能到1亿美元。"
埃里克聊的媒体行业,方向更清晰。"以后不是AI生成新闻就行,关键是'私人订制'。
"比如一个人喜欢篮球、关注天气、爱听财经播客,AI能把这些内容整合出一个专属频道,"怎么订阅、怎么取消,怎么让用户觉得'这就是为我做的',这才是赚钱的关键。"
但说到商业化,杨光宇倒了苦水。他想做"数字人类",让机器有人类的特质,但公司成立两年,虽然有几百万收入,离赚钱还差得远。
虚拟数字人
"OpenAI、DeepMind这些公司,要么靠大资本烧钱,要么靠巨头输血,我们这种创业公司,又要追梦又要吃饭,太难了。"
这话戳中了很多技术创业者的痛处:伟大的技术得落地赚钱,不然就是空谈。
整场聊下来,大佬们的观点其实就一个:AI创业不是买彩票中大奖,是拿锤子找钉子。
这个"锤子"就是AI技术,那个"钉子"就是具体的低效问题、细分痛点。
别想着做下一个OpenAI,先想着怎么把某个行业的转化率提1%,怎么帮某个小老板省一半人工,怎么让某个岗位的工作变轻松。
埃里克说的一句话很对:"十年前大家乱炒区块链,现在乱吹AI,本质都是一样的——忘了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现在AI创业的十字路口,左边是虚火的风口,右边是扎实的需求。选哪边,决定了是活下来还是被淘汰。毕竟风停了,只有扎在地上的根,才能站稳。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