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传播手段日趋隐蔽、滥用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传统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形势。在此背景下,推动毒品预防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与创新发展,构建科学化、智能化、协同化、可持续的现代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禁毒斗争
近年来,随着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传播手段日趋隐蔽、滥用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传统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形势。在此背景下,推动毒品预防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与创新发展,构建科学化、智能化、协同化、可持续的现代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禁毒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从理念革新、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机制完善四个维度,深入探讨毒品预防教育的转型升级策略。
理念更新:促进“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型
当前毒品预防教育内容多集中于毒品种类识别与危害罗列,缺乏对青少年风险判断力、情绪调控能力、决策理性与社会适应力等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具备较强心理韧性、自我认知能力和抗逆力的个体,面对诱惑时更具抵御力。要想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的根本转变,毒品预防教育就要有机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与德育体系之中,注重培育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批判性思维、同理心与责任担当。教育目标应由“被动警示”转向“主动免疫”,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同伴引导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代入感、体验感与内化效果,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
技术赋能:打造“智慧禁毒”教育新生态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毒品预防教育注入了强劲动能,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禁毒部门应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开发沉浸式、交互式、个性化的禁毒教育产品。例如,借助VR技术真实还原吸毒后产生的幻觉、生理损伤与家庭悲剧,以强烈的感官冲击提升教育的震撼力与警示效果;利用AI算法开展网络智能分析,识别潜在高风险群体,实现精准预警与前置干预。同时,教育部门联合禁毒部门应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智慧禁毒教育云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在线测评系统、心理疏导服务与案例数据库,推动教育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动态更新。此外,各级禁毒、教育部门及学校可以依托抖音、快手、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策划主题鲜明、形式活泼、贴近青年语境的禁毒宣传内容,提升传播的广度、深度与黏性,尤其增强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资源整合:构建多元协同、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
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凝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应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协同治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师资培训;公安、卫健部门提供真实案例、专业数据与戒治经验支持;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广泛动员志愿者力量,开展社区宣教与帮扶行动;企业与公益基金会可通过项目资助、技术捐赠等方式参与支持。同时,应高度重视家庭在毒品预防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开设家长课堂、组织亲子禁毒活动、发放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等形式,提升监护人的禁毒意识、沟通技巧与危机应对能力,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无缝衔接的育人网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毒品滥用趋势监测、教育干预效果评估与政策模拟研究,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
机制完善:保障毒品预防教育可持续发展
规范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是毒品预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应明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在毒品预防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科学界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建立专业化师资培养与激励机制,将禁毒教育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模块,完善青少年毒品滥用的早期发现、风险评估与分级干预机制,推动学校、社区、公安机关、医疗与心理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联动响应,实现从“事后惩戒”向“事前预防”、“被动处置”向“主动干预”的战略转型。
综上所述,推进毒品预防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立足毒情形势特征,回应现实挑战,坚持以理念革新为引领,以技术赋能为驱动,以资源整合为支撑,以机制完善为根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可持续的现代毒品预防教育体系。
(作者系云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一级高级警长 陈燕兴)
来源:云南禁毒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