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礼物卖天价?中国团队吃透沙特人“被看见”的刚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18:05 1

摘要:这个被中国“95后”创办的WHOA TEA,两年开12家店,靠Labubu潮玩和韩流主题火遍利雅得,却被主理人Javis一语道破真相:“大多数沙特人根本不喜欢喝奶茶。” 但正是这句“大实话”,撕开了沙特情绪经济的核心逻辑——在这个加速开放又新旧交织的国度,年轻

当沙特年轻人顶着40度高温在奶茶店门口排出500米长队时,他们买的从来不是奶茶。

这个被中国“95后”创办的WHOA TEA,两年开12家店,靠Labubu潮玩和韩流主题火遍利雅得,却被主理人Javis一语道破真相:“大多数沙特人根本不喜欢喝奶茶。” 但正是这句“大实话”,撕开了沙特情绪经济的核心逻辑——在这个加速开放又新旧交织的国度,年轻人的情绪缺口比口味偏好更值钱,而中国公司,正成最懂“填空”的玩家。

一、沙特年轻人的“情绪堰塞湖”:当自由遇上表达饥渴

要理解沙特的情绪生意,得先看懂这个国家的“撕裂感”。

一方面,“2030愿景”像一场急行军:解除女性驾车禁令、开放电影院、建超大型娱乐城Qiddiya,王储小萨勒曼要把这个石油王国从“宗教保守”拽向“现代开放”。另一方面,千年传统仍在:13世纪流传的咖啡文化、女性刚摘下面纱的局促、线下娱乐场所不足的现实,让年轻人陷入“想表达却没舞台,想拥抱新潮却怕被审视”的矛盾。

这种矛盾催生了巨大的情绪堰塞湖。数据最诚实:沙特互联网渗透率近100%,年轻人日均线上娱乐超7小时——当线下空间跟不上观念解放的速度,虚拟世界就成了情绪泄洪口。而WHOA TEA和TopTop们的聪明之处,正在于没去堵“口味差异”的洪水,而是挖了“情绪疏导”的渠道。

就像WHOA TEA的早期测试:柠檬茶卖不动,清茶无人问津,因为沙特人喝了几百年的卡拉克奶茶,早有自己的味觉信仰。但当团队把门店改成“潮玩桌游吧+韩流应援站”,一切变了——60平米的空间里,中国象棋和中东飞行棋同桌,Labubu盲盒墙挨着韩国明星海报,摘下面纱的女孩们围坐聊爱豆、拆盲盒,哪怕奶茶只喝了半杯。

这里的核心不是“产品征服”,而是“场景收留”。对刚获得社交自由的沙特女性来说,WHOA TEA提供的是“安全表达容器”:外国老板的店,没有“监视的眼睛”;韩流主题的聚会,让她们能名正言顺地为Lisa尖叫;80%的女性客群占比,更是把“姐妹社交”的安全感拉满。当BLACKPINK带火Labubu,这里顺理成章成了粉丝集散地——她们买的不是潮玩,是“我和爱豆一样潮”的身份标签。

二、线下“情绪容器”与线上“虚拟家族”:中国公司的双线解法

沙特的情绪生意,分线上线下两个战场,中国玩家各有高招。

线下战场的关键词是“仪式感营造”。WHOA TEA的秘诀,是把“轻文化元素”揉进日常场景:韩流明星生日会、日漫主题门店、Labubu的“沙特堂兄”Lanunu——后者更成了神来之笔。当这个模仿Labubu的本土钥匙扣被媒体称为“沙特自己的潮玩”,民族自豪感瞬间点燃:顾客自发晒照,全网播放量破千万,直接带来95万人民币营收。

这背后是精准的“情绪触发公式”:用韩流抓“悦己需求”,用本土IP抓“身份认同”,用桌游盲盒抓“尝鲜心理”。就像Javis说的:“沙特年轻人怕被说‘守旧’,哪怕不喜欢奶茶,也愿意来打卡证明自己‘拥抱新潮’。” 情绪在这里成了消费的“开关”,先有“我要参与”的冲动,才有“顺便买杯奶茶”的行为。

线上战场则玩起了“社交基建”。赤子城的TopTop语音房,本质是把沙特传统的“Majlis聚会”搬上了网。Majlis是阿拉伯人的“家族议会”,围坐聊天、彰显地位,但现实中受限于身份和空间;TopTop则用“虚拟家族”打破边界:用户自发当族长,管理员分工迎客暖场,礼物特效要“越贵越显眼”——有族长甚至自掏腰包给管理员换手机、充话费,就为房间人气。

更妙的是“文化适配”:把游牧民族的“捕猎分食”传统改成“家族任务”,攒火箭发射后全员瓜分奖励;允许用户把家族名挂在门口,强化“归属标签”。这种“线上Majlis”精准击中了沙特人的社交刚需:既满足“围坐陪伴”的传统习惯,又给了年轻人“摆脱原生家族圈子”的自由。就像癌症患者Maha,在语音房找到病友,手术那天全房为她换祝福头像——这里的礼物打赏,早不是消费,是“情感供养”。

三、情绪经济的本质:从“卖产品”到“造连接”

当Lanunu爆火、TopTop家族日活破万,一个新逻辑浮出水面:在沙特,情绪已经从消费的“副产品”,变成了“决策前置因素”。

这与成熟市场截然不同。欧美消费者为功能付费,为品牌溢价买单;沙特年轻人则先问:“这能让我开心吗?能让我被看见吗?能证明我是谁吗?” WHOA TEA的奶茶、TopTop的虚拟礼物,不过是情绪的“实体载体”。就像排队500米的年轻人,他们排的不是奶茶,是“和同龄人一起参与潮流”的仪式感;沙特女性买Labubu,买的不是玩偶,是“我有表达权”的心理暗示。

中国公司的成功,正在于看透了这一点:不搞“硬输出”,而是做“情绪建筑师”。他们用“轻运营”替代“重改造”:不试图改变沙特人喝咖啡的习惯,而是给奶茶店安上“社交发动机”;不挑战Majlis的传统规则,而是把它升级成“线上版”。这种“渗透式适配”,比“颠覆式创新”更有效——就像Kayanee这个“沙特版Lululemon”,卖运动服的同时开瑜伽课、办座谈会,本质也是“用场景粘住情绪”。

四、出海启示:情绪是流动的,但连接可以沉淀

沙特的情绪生意,给中国出海者上了重要一课:在需求喷涌的转型社会,“懂情绪”比“懂产品”更重要。

但情绪是流动的,今天的韩流明天可能是泰剧,Labubu火了会有新潮玩。中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造浪”的能力:WHOA TEA每月换主题、TopTop每周更新玩法,用“新鲜感”对抗“喜新厌旧”。更关键的是“沉淀情感连接”——当奶茶店变成“姐妹据点”,语音房变成“线上家族”,情绪就从“一次性触发”变成了“长期依赖”。

这背后还有政策智慧。赤子城拿沙特区域总部许可证,WHOA TEA靠活动获得政商背书,都是在把“情绪生意”做成“合规生意”。毕竟,在沙特这个文化与政策张力十足的市场,“被信任”才能“被需要”。

当WHOA TEA的挖掘机主题门店里,沙特女孩们边玩游戏边自拍;当TopTop的语音房里,几百人闭麦听同一首歌——这些场景的内核,都是人类共通的渴望:被看见、被陪伴、被认同。中国公司不过是用更细腻的“情绪设计”,把这些渴望变成了可触摸的消费场景。

或许这就是情绪经济的终极答案:你永远留不住情绪,但你可以成为情绪发生的地方。而在沙特,这个“地方”,正被中国玩家一点点造出来。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