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华西证券上半年净利润暴涨1195%的业绩报刷屏时,持股25年的剑南春却突然挥刀减持。这笔2.55亿的套现,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白酒行业光鲜的表皮——曾经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剑”的巨头,如今要靠变卖25年未动的金融家当续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资本操作,而是一个时
当华西证券上半年净利润暴涨1195%的业绩报刷屏时,持股25年的剑南春却突然挥刀减持。这笔2.55亿的套现,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白酒行业光鲜的表皮——曾经与茅台五粮液并称“茅五剑”的巨头,如今要靠变卖25年未动的金融家当续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资本操作,而是一个时代幸存者在行业变局中的生死突围。
一、25年坚守与突然割肉:剑南春的资金链有多紧张?
2000年华西证券成立时,剑南春砸下8000万成为发起人股东。此后25年,无论2008年金融危机股价暴跌,还是2022年华西证券业绩腰斩,这家川酒巨头都未曾动过这笔股权。但2025年9月,当华西证券净利润同比激增12倍、成为券商板块黑马时,剑南春却选择了减持。公告里“流动资金需求”六个字,藏着教科书级的财务紧张信号。
东方证券分析师拆解了这次减持的“紧迫性”:采用“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组合模式,既能避免股价冲击,又能确保资金快速到账。更关键的是,华西证券当前市盈率仅12倍,处于近五年估值低位。在资产最值钱的时候“贱卖”,只能说明剑南春的资金缺口已经等不起了。
钱到底去哪了?三组数据揭开谜底:
历史遗留问题:原董事长乔天明4亿罚金需30日内缴纳,这笔钱最终由企业承担,直接抽走现金流;
扩产豪赌:大唐国酒生态园二期砸下16.67亿,其中10亿需自有资金投入,投产后每年还要承担数亿原材料成本;
渠道烧钱:2024年新增217家经销商,华东华南市场的陈列费、广告费像个无底洞。
左手掏钱填窟窿,右手借钱搞扩张,剑南春的资金链已拉到极限。直到绵竹国资以1.37亿债权入股,成为第二大股东,这场流动性危机才暂时缓解。但国资输血不是慈善,14.51%的股权背后,是乔氏家族绝对控制权的松动,也是2003年私有化后首次引入国资的战略妥协。
二、从13.55%到3.74%:剑南春的增长神话是如何破灭的?
2024年剑南春营收增速断崖式下跌至3.74%,不仅低于行业5.3%的平均水平,更被郎酒以195亿营收、5.2%增速反超。这家曾占据白酒行业第三把交椅的企业,如今连“茅五剑”的余晖都快抓不住了。
增长失速背后,是致命的产品依赖症。核心单品“水晶剑”贡献了80%以上的营收,但这把“利剑”正在生锈。52度水晶剑市场价长期维持在405元,低于410元的出厂价,价格倒挂持续一年。渠道商每卖一瓶就亏5块,终端门店宁愿推习酒、国窖1573,也不愿压货水晶剑。
更危险的是高端化困局。2021年以来,剑南春推出1818元的“皇家剑南春”、1599元的“青铜纪”联名款,试图复制茅台五粮液的高端路径,但市场反响惨淡。经销商透露,这些高价酒动销率不足10%,大部分躺在仓库里。消费者不认账的背后,是品牌力的断层——在茅台讲“酿造传奇”、五粮液讲“大国浓香”时,剑南春还在重复“唐时宫廷酒”的老故事。
产能扩张也陷入悖论。1.2万吨基酒车间投产后,剑南春总产能将突破5万吨,但白酒行业早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茅台2026年基酒产能将达7.5万吨,泸州老窖通过智能化改造降本18%,剑南春的新增产能很可能变成过剩产能。
三、国资入局与IPO幻想:剑南春还有多少底牌?
绵竹国资的1.37亿债权入股,被业内视为剑南春的“救命稻草”。但这笔交易的深意远超资金补充:
治理重构:国资成为第二大股东后,乔氏家族持股比例降至35%以下,为解决2003年改制遗留问题铺路;
品牌修复:在创始人涉案导致品牌受损后,国资背书能重建消费者信任;
IPO冲刺:清理历史包袱后,搁置多年的上市计划有望重启。
但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白酒企业IPO通过率不足15%,监管层对白酒行业融资的态度依然审慎。即便上市成功,剑南春也难逃估值折价——当前白酒板块市盈率中位数28倍,而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企业普遍被低估。
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藏在行业分化的密码里。2025年数据显示,中小白酒品牌市场份额下滑4%,头部企业通过品牌集中化抢占市场。剑南春要突围,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产品切割:减少对水晶剑的依赖,培育千元价格带大单品;
渠道革新:学习汾酒“配额制”控价,终结价格倒挂;
文化破圈:跳出“历史怀旧”,用年轻化营销重建品牌认知。
结语:
剑南春套现2.55亿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照出白酒行业的残酷真相:当茅台五粮液在千元价格带绝尘而去,当区域名酒靠差异化蚕食市场,那些躺在历史功劳簿上的“老贵族”,正在被时代加速抛弃。国资入局能否让剑南春重获新生?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财报季的增速里,但更可能藏在它是否愿意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里。毕竟,在白酒行业,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变革者。
来源:倪卫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