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普通高中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是完善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县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我国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县中的科学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翟博,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基础教育》总编辑
县域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普通高中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是完善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县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我国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县中的科学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导向,也关系着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关系着教育公平优质的政策导向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中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县中现象”、21世纪10年代的“县中困境”、21世纪20年代以来的“县中振兴”的发展过程。县中振兴是通过新的思路和政策重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县域教育生态,实现县中教育的良性发展。这一战略不仅关乎教育公平,更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推进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总体要求,明确五大任务,提出八大行动。实施县中振兴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
第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县中振兴,思想理念是先导。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质量观、发展观。部分地区以升学率为主要指标衡量教育政绩,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导致县中过度追求成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不能以升学率指标评价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学校要树立科学教育观,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办学;全社会都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评价观要通过“组团式”帮扶、建立学校联盟等形式,向县中输送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教学资源。
第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县中振兴,扩优提质是关键。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将素质教育具体化、项目化。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开设特色课程,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确保新增学位供给。
第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县中振兴,资源配置是基础。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县中振兴为契机,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学校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统筹当前和长远、县域和乡镇,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县中布局,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县中振兴,队伍是核心。要探索区域内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城区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推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优师计划”等向县中倾斜,培养一批县中领军教育教学人才,选优配强县中书记、校长。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扩大“特岗计划”规模,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中任教。
第五,培育良好教育生态。县中振兴,良好的教育生态是重要保证。“县中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超级中学跨地域或全地域“掐尖招生”,破坏了整个地区的教育生态。要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格规范县中办学行为,建立并严格执行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严格整治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禁止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督导问责,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第六,加快教育数字化赋能。县中振兴,教育数字化是助推器。要支持县中建设智慧教室,用好国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鼓励城市高中向县中开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县中教师数字素养,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方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提高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效能。通过“互联网+教育”、远程直播课堂等方式,让县中学生共享名校优质课程。
办强办优县中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使命。县中不兴,县域难强,教育难优。我们坚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县中定能点亮中国县域的“万家灯火”,县中振兴定能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最精彩的篇章。
来源:无线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