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虽然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是有很多闲(wu)暇(liao)时间需要打发的。所以生活中的所谓“小确幸”是重要的点缀,是确保人心情愉悦、有适度多巴胺分泌、对事物怀有新鲜感的关键。人有一两个能够投入的业余爱好,对身心十分有益。很多时候,“小确幸”也正来自那些业
人生虽然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是有很多闲(wu)暇(liao)时间需要打发的。所以生活中的所谓“小确幸”是重要的点缀,是确保人心情愉悦、有适度多巴胺分泌、对事物怀有新鲜感的关键。人有一两个能够投入的业余爱好,对身心十分有益。很多时候,“小确幸”也正来自那些业余爱好。如果没有爱好,除了工作就是家务,剩下的全是无聊,那......是挺无聊的!
音响发烧友和唱片爱好者生活中就可以有各种小确幸。很多是花费并不很大,但能让人维持多巴胺分泌和生活新鲜感的小东西。我认识的多数发烧友,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定期购买一些唱片,这就是典型的小确幸——花销不大而乐趣不小。
其实这也是实体唱片的一种特殊吸引力。固然,现在流媒体盛行,发烧友只要每个月支付一点订阅费就能欣赏到国内外各个音乐平台上数不清、听不完的音乐。但我始终觉得,对于习惯购买和欣赏唱片的爱好者来说,购买唱片、期待唱片、收到唱片之后的拆箱和“检阅”仍是一种特别的小确幸,而且那是流媒体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所缺少的。每次拿到新的唱片,打开包装、翻阅说明册了解唱片相关的信息、把唱片放入唱机播放,乃至最后听完后的“归档”,这个颇有仪式感的过程,是流媒体无法给予的。
流媒体寻找和聆听音乐太方便了,方便到让整个过程没有乐趣。那是一种“实用到极致的简洁”,但也因此让人失去了一些享受过程的快感。就像我以前在文章里描述和分析的,科技提供了最高的效率,让我们能最快地找到想听的音乐,然后在播放过程中有任何的“转念”我们都可以很快地切换到另一张专辑。结果就是流媒体欣赏音乐往往是切换得最零碎的——人无法抵御那种极致的便捷性。
而与之相比,欣赏唱片我们往往能更加投入而完整地听完唱片。就我的经验而言,听黑胶比CD让人更为专注。几乎没有被浪费掉的播放时间,如果听到一半要走开一会,我必然会把唱臂抬起。结果就是黑胶播放唱片的每一分钟都是进入我耳朵的,不存在空放和浪费。虽然便利性很低,但我喜欢这种最为专注的感觉。
所以,听唱片的时候,我桌上预先放好了几张唱片,今晚在接下来的两小时内就是要专注地听掉它们,消化它们。让唱片实现其价值。而流媒体听乐的过程更像是“无轨电车”,事先没有计划,就算有,听着听着也很可能切到其他地方去了。而且,流媒体曲库如同浩瀚的大海,面对它的时候,人有时候反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听什么,失去明确的目标。这和面对新买的唱片,目标明确,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另外还有一件生活逐渐教给我的事情——让生活保持一定的仪式感是带给人快乐的。我出生在一个几乎没有仪式感的家庭,从小到大甚至生日也很少过,生活中几乎不存在什么“仪式”。幸好我的太太是一个很讲仪式感的人,也让我逐渐领悟到“生活需要仪式感”。通过唱片来欣赏音乐,也是这样一件具有仪式感而让人快乐的事。流媒体尽管高效和实用,但缺了一些仪式感——仪式感的本质是违背效率原则的,但是能提供情绪价值——或许这也是它不如听唱片“有趣”的原因之一。
是的,对于喜欢购买唱片和欣赏唱片的发烧友来说,时常买一些唱片,包括和同好交流唱片,是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小确幸,能产生长期的情绪价值和多巴胺分泌。我相信所有的唱片爱好者都会认同这一点。
下面说说音响发烧友的“器材”。我个人的一个发现是,不是一定要升级三大件才能带给人很多乐趣,很多时候,更经常的情况是,通过一些“音响小玩具”反而能得到更多的乐趣。这也是线材、避震玩具、接地玩具、电源处理玩具、空间处理玩具之类物件在发烧圈里异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
关于“发烧友”,我一直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发烧友是至少相信并愿意投入去玩线材的那类音响用家。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件或一套音响,然后就一直听下去,一直也不会去想到升级线材,那其实称不上是“音响发烧友”。只是一个拥有音响的人而已。而假如这个拥有音响的人,某一天想到去给自己的音响升级一副喇叭线,或者买一副更好的信号线、电源线 ...... 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开始有热度了。假如这个人换了线材之后开始觉得很有意思,之后就对音响线材感兴趣了,时不时会搞新的线材,那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音响发烧友了。
是的,一个富豪可能花一百万元配了一套很高档的HiFi音响,但是他之后原样听了一辈子,从来想不到去升级或更换任何东西,那他并不是一个发烧友,只是“拥有一套高级音响”而已。音响发烧友的基本定义和标准,按我来说,就是至少相信并愿意投入去玩线材的那个族群(我说“至少”是因为发烧友一般还会相信更多影响声音的环节,但至少是线材)。
或许我的这个观点存在争议,但多年来我一直就是这么认为的。只有音响发烧友会认同“线材影响声音”。我们可以根据这点去画一条线。对圈外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玄学。 圈内圈外其实是割裂得很厉害的。举个例子,我认识的在认真玩数播的发烧友几乎都在用HiFi交换机和发烧牌子的网线,而对于圈外的人来说,什么?发烧HiFi交换机?发烧级网线?那就是印度神油。
我有好几次在网络上介绍发烧USB线,几乎每次都引发一系列“热烈讨论”,因为大把人完全不信USB线会对声音产生任何影响。但尽管圈外人普遍不理解,在圈内,发烧USB线的销售和交易一直非常活跃,万元以上的高档USB线一直不乏有人问津。这方面的需求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
应该说,“玩线材”给音响发烧友们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许是最多的乐趣。所以各类HiFi线材的交易才会如此旺盛而持久。
除了线材之外,音响发烧友们其次相信会影响声音并且愿意投入去“玩”的环节就是各类避震玩具,包括避震板、避震钉、钉垫等。当然圈外人一般也不相信这个,觉得是智商税。但典型的音响发烧友就是会长期交这种税的,因为他们通过实践坚信避震状况会明显影响器材的声音表现。
举个自己的实际例子。有一次我给一个客户送一对落地音箱,放置好之后我注意到客户不讲究器材的摆放,前面的设备全部都摆放在一个很大的定制电视柜的木层板上。然后开声一听就注意到问题了——声音是“脏”的,带着糊和染色。我在确认客户因为家居环境因素暂时不考虑去掉这个大电视柜之后就给他推荐了避震板的方案,即,在每一件器材的下面都加一块避震板。效果是非常鲜明的,客户自己也一耳朵就分辨出了区别——声音干净了,音染减小了,结像凝聚和结实了。
其实但凡有一套稍微好些的音响系统,耳朵也不那么迟钝,避震情况给声音带来的影响都是清晰可闻的。很多时候我们所听到的“糊”“结像散”“染色”源自于器材避震没有做好,工作时在过度地振动。而且避震的环节是很多的,不光是音箱,从器材内部(线路板)到外部(机壳)到接插件,甚至到墙插,一套音响器材有着很多可以处理和减轻振动的环节。
很多老烧玩到后来的感想是一句话——音响就是玩电和避震。确实,线材,避震,供电,这三样,应该就是HiFi系统里除了“三大件器材”之外最影响声音表现的环节。当然,对音箱系统来说还有房间的处理。这是老烧通过实践获得的感受,但是,也是发烧圈外的人难以理解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玄学”。其实,全部有微观层面的科学道理,只是一般人不去深入了解罢了。
这些只有发烧友才会深入去“玩”的环节也是音响发烧的最大乐趣所在。更换大件是一项大工程,不可能常搞,很少有人会每年更换几次主音箱、主功放。很多发烧友日常喜欢更换和把玩的,就是那些“小环节”——手头有闲钱了就换一两条线,加一副避震脚或一块避震板,升级一个线电或电处,把器材放上HiFi器材架,等等。
这些“小动作”既花费不大,也往往带来可闻的改变,对于发烧友来说,这就是最典型的日常的“小确幸”。有时候,某个环节的改变,会让发烧友把喜欢的唱片都翻出来重新听一次,感受那种“不同”。对比不同的线材、避震钉、线电,是一种乐趣,也是耳力的锻炼。
所以事实上,包括线材、避震玩具、供电玩具、房间调整玩具在内的所谓“音响附件”,是很大的一块,种类品牌繁多。国外的HiFi音响类奖项往往也有专门针对这些的类别(线材类、音响附件类等)。
当然,玩这些东西,包括买唱片,都需要花钱。然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人所赚的钱,除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就是“买快乐”的,就是寻找多巴胺和情绪价值。一个有爱好的人,定期拿手头的闲钱去“买快乐”,理所当然。有些人喜欢整天把“智商税”挂在嘴边,但一个人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智商税,其实是非常无趣而无聊的。真正的智商税是很少的(比如基于某种伪科学衍生的商品),和爱好相关的很多东西,都能提供“玩”的乐趣,并非智商税。比如知乎上有一类问题热烈讨论黑胶是不是智商税?最简单的回答就是:黑胶的声音是不是和数码音乐不同?只要承认不同,那就是另一种审美,绝非智商税。
有一门爱好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乐趣(比起没有爱好的人)。HiFi,音响发烧,还有唱片,就是这样能让人“钻进去”从中得到享受的爱好。其实最多而持续的日常乐趣,就是购买唱片、升级音响附件这样的“小确幸”。这就是我这篇小文想说的主旨。
来源:耳机俱乐部小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