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网络上涌现出一些令人瞩目的言论:“西方伪史论”质疑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真实性,“西方科技来自于中国的《永乐大典》”将复杂的技术演进简化为单向传播,“没有美国,中国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五千年”以漫长的文明史遮蔽当下的全球互联,“诺贝尔奖是西方意识形态工
近段时间,网络上涌现出一些令人瞩目的言论:“西方伪史论”质疑整个西方文明的历史真实性,“西方科技来自于中国的《永乐大典》”将复杂的技术演进简化为单向传播,“没有美国,中国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五千年”以漫长的文明史遮蔽当下的全球互联,“诺贝尔奖是西方意识形态工具”将科学成就政治化,“西方想对中国进行思想殖民”则描绘了一幅文化对抗的图景。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怀疑外部世界、拒斥国际合作的暗流。
然而,如果我们回望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转折,聆听邓小平那穿越时代的声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便会发现,这些网络喧嚣与“三个面向”的宏大视野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的中国巨变,本身就是对封闭与开放、自信与自卑、进步与停滞的最有力回答。
一、封闭的困境: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图景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某种程度上正是某些网络言论所倡导的“自力更生”极端化的现实版本。那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时代:技术落后,管理僵化,经济濒临崩溃。据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56美元,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全国有2.5亿贫困人口,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上海的工业生产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整整二十年,东北重工业基地的设备多数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品。
更令人痛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封闭。学术界与外界几乎隔绝,大学图书馆里的西方学术著作被贴上“资产阶级毒草”的标签,国际学术交流几乎为零。这种全方位的封闭不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反而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历史已经证明,那种试图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无异于拽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二、“三个面向”:中国拥抱世界的思想革命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提出于1983年,它不仅仅是对教育界的指示,更是对整个国家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这一理念的核心是承认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未来是现在的延伸,现代化是唯一的出路。
“面向现代化”要求我们承认差距,虚心学习。日本质量管理方法、美国企业管理制度、德国工业标准,这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如潮水般涌入,彻底改变了中国企业的运作方式。当张瑞敏用大锤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时,他砸碎的不仅是劣质产品,更是一种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落后生产文化。
“面向世界”意味着主动融入全球体系。从1978年第一批52名赴美留学生,到今天每年超过60万留学生遍布世界;从最初小心翼翼地引进外资,到后来大胆地“走出去”投资全球,中国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心态革命。加入WTO前后的激烈辩论,本质上是“面向世界”与“回到封闭”的抉择。
“面向未来”则要求我们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关注人类共同挑战。当我们的科学家与国际同行一起探索基因密码、宇宙奥秘时,当我们的企业家与硅谷竞逐人工智能的未来时,所谓的“东西方对立”显得多么狭隘可笑。
三、入世前后:开放如何重塑中国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的象征,也是对“三个面向”思想最彻底的践行。
入世前的担忧与入世后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反对者曾警告:农业将崩溃,汽车工业将全军覆没,金融业将不堪一击。然而事实是,入世后中国迎来了“黄金十年”:GDP从2001年的1.3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7.5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六跃居第二;货物出口额从2660亿美元增长到1.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外资企业从20万家增加到近百万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更重要的是制度层面的变革。为符合WTO规则,中国修订了2000多部法律法规,清理了数十万件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了更加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些制度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此前任何一次内部改革。正是这种被动的、却是深刻的制度转型,为中国经济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网络迷思与文明真相
面对中国融入世界带来的巨大成就,那些网络迷思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西方伪史论”者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向一个“虚构”的文明学习现代科学、法治精神和市场经济;“永乐大典”科技输出论者不能说明,为什么在拥有如此辉煌典籍的国度,近代科技革命却没有发生;“五千年无需美国”论者忽视了,恰恰是在与美国和西方世界建立广泛联系后,中国才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诺贝尔奖意识形态论”者无法直面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时全国人民的自豪,以及中国对获得国际认可的渴望。
这些言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闭关锁国,是面对复杂世界的心理退缩。它们与“三个面向”的开放胸怀、与改革开放的学习精神、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背道而驰。
五、面向未来:在自信与谦逊之间
今天,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网络上的各种极端言论更容易找到市场。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重温“三个面向”的深刻智慧。
虚心学习不等于自我否定。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依然适用:“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体现在拥抱世界的胸怀,而非拒绝世界的偏狭。
中国的复兴绝不是回到那个闭关锁国的时代,而是在开放中壮大,在学习中超越。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三个面向”,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始终贯穿着如何对待外部世界这一核心命题。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繁荣。
让我们记住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那句振聋发聩的话:“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才是走向复兴的大国应有的气度与智慧。
当文明的交流超越偏见,当知识的河流冲破堤坝,人类思想的星空才会更加璀璨。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仅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负责。在一片喧嚣中保持清醒,在重重迷雾中坚定方向,这才是当代中国人应有的历史担当。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