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长假是我们平时难得一遇的假期,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段时间外出旅游。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转移,虽然会有不少的堵车等情况出现,但是在这之下,也会有着大量经济的流动。
小长假是我们平时难得一遇的假期,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段时间外出旅游。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转移,虽然会有不少的堵车等情况出现,但是在这之下,也会有着大量经济的流动。
就像是今年,谁能够想到我们的假期旅游人次能够达到24亿!与此同时,当我们出国游的时候,也大大的提升了我国的号召力。
10月7日晚的赣州章贡区阳明路,标准钟夜市的灯笼把街道映得通红。
卖客家酿豆腐的小摊冒着热气,现做的赣南脐橙糕堆成小山,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糖画在人群里穿行,这烟火气十足的一幕,只是这个8天长假中国活力的缩影。
交通运输部10月8日抛出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热度: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4.32亿人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日均3.04亿人次的流动规模,比2024年国庆7天日均多出6.2%。
这24亿人次的流动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场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消费浪潮。
从一线城市的热门景区到小城的小众秘境,从东南亚的海岛到欧洲的偏远岛屿,中国游客用脚步和消费,给国内外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更关键的是,10月7日世界银行那份东亚经济展望报告给出了明确信号: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从4%上调至4.8%,这个接近中国官方5%目标的预测,恰恰是对这场消费潮最好的注脚。
国内游:从"打卡顶流"到"反向追秋"的消费转向今年双节的国内出行市场,呈现出罕见的"双线并行"格局,一边是传统热门城市的持续火爆,一边是小众目的地的异军突起。
先看传统热门线路的热度。"去哪儿"的数据显示,国内酒店预订量前十的城市清一色是直辖市或省会:北京、重庆、成都、上海、杭州、南京、长沙、西安、武汉、广州。
这些城市的景区门口,早早就排起了长队,西安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器租借处甚至出现了"一号难求"的情况,成都春熙路的火锅店取号能排到几百号之后。
支撑这些热度的是庞大的交通运力:8天里,公路承载了22.47亿人次的流动,铁路发送旅客1.53亿人次,民航和水路也分别运送了1917万和1167万人次,四种出行方式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兴起的"反向潮流"。年轻人不再执着于挤向热门景区,转而钻进小城"追秋"、跟着音乐节"迁徙"。
河北姑娘陈斐的假期路线很有代表性:从黑龙江伊春的林海穿越到辽阳青峰村的小天池,最后躺在沈阳法库南八虎山的草地上看蓝天,身边只有牛群和寥寥几位登山客。
这种选择不是个例,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假期里"奔县游"带动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暴涨90%,远超国内酒店整体65%的增幅。
县域目的地正在成为新的流量高地。四川九寨沟县因为景区门票早早售罄,意外成了全国酒店预订量最高的县城;广西阳朔的遇龙河竹筏、福建平潭的蓝眼泪、江西婺源的古村秋景,都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藏在深闺的小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新疆吐鲁番、湖北十堰这些拥有小机场的地方,机票预订量同比都翻了一倍还多。
飞猪平台的监测发现,像景德镇这样的文化小城、泸州这样因音乐节走红的城市,都成了今年的"黑马",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游客增长尤为强劲。
这种转变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升级。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看得很透彻:年轻人选择"反向旅游",本质是想在假期里获得心理松弛,缓解日常工作的压力。
而县域地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这种选择从"无奈之举"变成了"主动优选"。
不过热闹之下也有隐忧,一些"野生景区"出现了乱收费、无救援保障等问题,应急管理部特意提醒游客,前往小众秘境前要查看官方预警,别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
消费市场的复苏不止于旅游。商务部的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假期前4天,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
赣州标准钟夜市这样的场景在全国随处可见:西安回民街的腊牛肉销量比去年多了三成,广州北京路的广式点心店排起长队,杭州河坊街的文创产品店日均销售额突破10万元。
这些烟火气的背后,是消费者信心的逐步恢复。
出境游:4588个城市的订单与全球商圈的狂欢如果说国内游是"内部循环"的缩影,那出境游就是中国消费力"震动全球"的直接体现。
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早有预判,这个长假日均出入境旅客会突破200万人次,而实际热度远超预期。
"去哪儿"平台的统计刷新了认知:用户一共预订了境外4588个城市的酒店,这意味着中国游客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最热门的十个目的地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新加坡,其中七个都在周边地区,地理优势和签证便利度成了关键因素。
韩国的感受最为直观。9月29日刚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免签政策,就赶上了中国的八天长假,首尔明洞的商家直呼"来得太及时"。
《韩国经济》记者10月8日在明洞看到,街头挤满了中国游客,化妆品店员工举着中文牌子招揽生意,播放K-pop的店铺里挂着"欢迎使用支付宝"的招牌。
要知道,这段时间正好是韩国人的中秋假期,本是本地消费的淡季,中国游客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让以往冷清的商圈重新热闹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双向奔赴":就在中国游客涌入韩国的同时,韩国赴华人数也在暴涨。
韩国观光公社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韩国赴华人数接近199万人次,同比增长40.6%,即便日元贬值吸引了不少韩国游客去日本,但赴华游客的增速还是更胜一筹。
这背后,中国对韩国的免签政策和各地的招徕举措功不可没,业界预测这种热度还会持续下去。泰国同样尝到了甜头。
为了迎接中国游客,泰国国家旅游局特意推出了"中泰友好月"活动,从9月持续到12月底。
当地媒体预测,9月26日到10月8日期间,赴泰中国游客能达到18万人次,甚至可能突破20万。在清迈的夜市上,摊主们已经能用流利的中文讨价还价,普吉岛的酒店更是提前一个月就被订满。
长线游的爆发更显惊喜。8天长假加上"拼假"策略,让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挪威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小岛,因为中国游客太多居然出现了堵车,相关话题还冲上了热搜,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2倍。
埃及的热度更猛,酒店预订量直接翻了两倍。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非一线城市用户预订的欧洲跟团游增长140%,美洲跟团游增长32%,"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11日游""北欧五国13日游"成了热门产品。
中国的数字支付也跟着火了。蚂蚁集团的数据显示,假期前5天,全球入境游客用支付宝消费的金额同比增长近40%,其中"支付宝碰一下"的消费金额暴涨500%。
在首尔明洞、曼谷暹罗广场,商家纷纷贴上支付宝收款码,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成了吸引中国游客的又一利器。
经济密码:24亿人次流动为何能打动世界银行?10月7日世界银行上调中国经济预期的消息,正好给这个长假的经济意义做了注解。
从4%到4.8%的调整幅度不算小,而这背后,正是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的强劲复苏在托底。世行的报告里有个关键结论:中国经济1%的变动,会影响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0.3%的变动。
在全球经济增速被下调至2.3%的大背景下,东亚太平洋地区能预计增长4.8%,中国的拉动作用至关重要。
美国CNBC网站也注意到,这个4.8%的预测已经很接近中国政府设定的2025年增长目标,更难得的是,这是在中国经受住贸易战和关税战冲击后的表现。
国内的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复苏势头。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已经展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而这个长假的消费数据,更让人们看到了三四季度巩固增长的希望。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就指出,假期里多样化的消费场景,有效提升了服务业的附加值,也反映出消费者预期正在趋于稳定。
这种复苏不是单一领域的爆发,而是"多点开花"的格局。
从出行看,公路、铁路、民航、水路全面增长,说明人员流动的渠道非常通畅;从消费看,既有人均花费较高的出境游、高品质酒店预订,也有接地气的夜市消费、县域旅游,覆盖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从区域看,一线城市和小县城齐发力,避免了增长的不均衡。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结构的优化。
以往假期消费多集中在传统景区和零售业,而今年多了音乐节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自驾等新玩法。
在内蒙古阿拉善,游客不再只看沙漠,还会参加星空露营节。
在江西龙南,"世界围屋之都"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18家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达90.92%。
出境游方面,包车自驾成了新潮流,日本、斯里兰卡的包车订单分别增长180%和300%,冰岛雷克雅未克的租车需求暴增210%,显示出中国游客从"打卡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的转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的评价很中肯:世界银行上调预期,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
在外部需求波动的情况下,中国能通过内需释放、结构优化对冲压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正是经济稳健的关键。
这个长假结束时,赣州阳明路的夜市依旧灯火通明,首尔明洞的中文招牌还在闪烁,挪威小岛的堵车痕迹早已散去,但24.32亿人次流动带来的影响才刚刚显现。
从县域的民宿到全球的商圈,从支付宝的交易数据到世界银行的报告,都在指向一个事实:中国的消费活力不仅能撑起自身的经济增长,更能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稳定的动力源。
正如路透社所观察到的,中国的"新经济"正在闪耀,而这场双节消费潮,正是其中最亮的光之一。
当大家外出旅游的时候,虽然是难得一遇的放松时刻,但是更多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不过,看着眼下的情况我们也能发现,中国的经济还是充满着朝气。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