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69号,有一座不到5平方米的小小报刊亭,同时提供着卖水、租借充电宝、指路等便民服务。据悉,目前南京全市约有250个报刊亭,已从昔日单纯售卖报刊的“小推车”,升级为多功能便民服务亭。
在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69号,有一座不到5平方米的小小报刊亭,同时提供着卖水、租借充电宝、指路等便民服务。据悉,目前南京全市约有250个报刊亭,已从昔日单纯售卖报刊的“小推车”,升级为多功能便民服务亭。
报刊亭曾是遍布城市街头的文化空间,买一份报纸,购一份杂志,人们就能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如今不少人已不再经常进行纸质阅读。在此种情况下,报刊亭的生存发展遇到困难和挑战,不少报刊亭已黯然退场,依然存在的也大多面临经营困境、艰难度日。
不少地方把报刊亭一拆了之。但值得思考的是,报刊亭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和南京一样,目前,不少城市对报刊亭进行着功能上的多样化探索,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在深圳,“种子邮局”报刊亭除了销售咖啡、果茶等饮品外,还提供信函收寄、明信片及邮票销售等邮政服务;在安徽,马鞍山报刊亭“变身”网红打卡点,一身墨绿色新装增添了城市浪漫气息;在广州,一批深红色的智能报刊亭惊艳亮相,不仅提供自助售卖、借阅书报服务,还具有生活缴费、手机充电、共享雨具等便民服务功能……由此可见,通过拓展服务业态、创新经营模式等方式,报刊亭完全可以重新融入日常生活,更好服务群众并传播文化。
细细想来,像报刊亭这样能够被利用的老物件还不少。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对退役的公交车进行改造利用,使原来的车厢成了烟火气十足的“公交便民驿栈”。期待各地从实际出发、发挥聪明才智,让更多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度交融的老物件吐新枝、发新芽,更好便民利民。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