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17岁少年撒尿:220万赔偿单砸醒多少“只养不教”的父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6:55 1

摘要:两名17岁少年站上餐桌,朝着沸腾的火锅锅底小便,还嬉笑着拍下视频发上网,这严重影响了海底捞的名誉。

今年,海底捞乃至全餐饮界最贵的一泡尿诞生了。

价值220万!!!

没错,我说的就是今年春天发生的“海底捞小便事件”。

半年前,一则海底捞包间里的监控画面让全网愤怒:

两名17岁少年站上餐桌,朝着沸腾的火锅锅底小便,还嬉笑着拍下视频发上网,这严重影响了海底捞的名誉。

事后,海底捞为了挽回名誉损失,为4109桌顾客退还餐费并十倍赔偿,损失近千万;法院最终判决两名少年及其父母赔偿220万,承担商誉损失与经营赔偿。

更刺痛人心的是,家长在法庭上哭着求情:“他才17岁啊!”

可法律不会因年龄模糊是非——17岁的少年早已懂得“往食物里排泄是侮辱”,却仍用最恶劣的方式挑战底线。

这“一泡尿”烧穿的,何止是一家企业的商誉?更是家庭教育长期埋下的雷。

比物质满足更重要的

是给孩子“精神免疫力”

据媒体报道:

这两个熊孩子虽然生活在遍地是富豪的上海,父母却是菜场商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家,面对220万的巨额赔偿,他们大呼“赔不起这么多钱”,甚至还不断推诿“他才17岁啊!”

但法律这次没有因为他们的年龄而宽宥,就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养不教,父之过”,他们还有一年就要成年了,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他们理应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他们无法承担的,父母也无法逃脱。

我们总以为“把孩子喂饱穿暖”就是尽责,却忘了比餐桌更需要丰盛的,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重庆16岁少年小梁就因缺乏父母的教育,变成了“脱缰的野马”。

父母离异,父亲常年缺位,他在复读的压力下与同学发生冲突致人轻伤。

检察官家访时发现,在小梁的书桌上贴满了“考不上就完了”的便签,但却从未有人问过他“累不累”。

后来,在司法社工的“父子共读”计划中,父亲才第一次知道儿子曾躲在被子里哭整夜。幸好,这场迟到的陪伴让小梁最终考上重点高中,书包里《傅雷家书》的扉页写着:“爸爸学会听我说话,我学会对自己负责。”

真正的富养,从不是学区房和限量球鞋,而是让孩子看见“行为有边界,生命有尊严”。就像给植物浇水,若只灌表面,根须只会腐烂;唯有深耕精神土壤,才能长出抵御诱惑的力量。

“他还是个孩子”,是最温柔的毒药

海底捞事件曝光后,有网友翻出涉事少年的社交账号:满屏都是“及时行乐”的宣言,父母转账记录动辄上千元,却从未对他说过“这样不对”。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案例:15岁女孩偷刷母亲28万打赏主播,母亲发现后竟说“孩子喜欢就好”。直到平台冻结账户,才哭着报警称“女儿不懂事”。

溺爱不是爱,是剥夺孩子“试错后成长”的权利:

当孩子第一次抢别人玩具时,你说“他还小”,便教会他“规则可以无视”;

当孩子撒谎推卸责任时,你帮他圆谎,便种下“犯错不用承担后果”的种子;

当孩子用暴力解决矛盾时,你说“男孩子调皮”,便让他误以为“拳头比道理有用”。

就像温水煮青蛙,那些被“无条件包容”的孩子,最终会在社会的大锅里被烫得遍体鳞伤。真正的保护,是在他摔倒时扶他起来,更要告诉他“下次如何走稳”。

有人问:“17岁已经懂道理,为什么还要怪父母?”可你知道吗?孩子对“是非”的认知,早在童年就被父母的态度塑形。

海底捞事件中的父母,他们或许从未告诉孩子:“即使喝了酒,也不能侮辱食物;即使拍视频,也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海底捞的那锅脏汤,终会被倒掉;但220万的赔偿单、少年档案里的污点,却会成为一生的烙印。

这让我想起作家刘瑜的话:“为人父母,是要让孩子有能力面对‘存在的虚无’,而不是用物质填满所有缝隙。”

或许我们无法给孩子完美的人生,但至少可以:

在他哭闹要玩具时,蹲下来问“你真的需要吗”,而不是立刻扫码付款;

在他犯错狡辩时,轻轻说“我们一起承担”,而不是替他找借口;

在他迷茫时,放下手机听他说“我觉得没人懂我”,而不是回一句“别矫情”。

毕竟,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取决于我们给了多少物质,而在于他是否懂得:
食物值得敬畏,他人值得尊重,自己的行为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来源:宋少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