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真相:他抛弃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时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7:05 1

摘要:2008年,当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市场恐慌之际,巴菲特却逆流而上以每股8港元购入比亚迪股份,这在当年看似“自杀”式的投资最终却被证明其价值。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当长达十七年的陪伴走向终点,巴菲特与比亚迪的故事,似乎以一种最符合巴菲特风格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2008年,当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市场恐慌之际,巴菲特却逆流而上以每股8港元购入比亚迪股份,这在当年看似“自杀”式的投资最终却被证明其价值。

如今比亚迪的股价累计上涨约3890%,将18亿港元的初始投资变成了超过600亿港元的丰厚回报。

而如今,当比亚迪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占据举足轻重地位之时,股神却选择了优雅离场这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为什么一个利润微薄、竞争惨烈的行业,总能吸引最顶尖的企业家和资本奋不顾身地涌入?答案或许超越了商业回报本身。汽车行业,拥有着一种独特的、近乎致命的吸引力。

首先是规模的诱惑。汽车作为一个高价值消费品,其产业链之长、体量之大,足以成为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在中国,汽车总产值在2023年已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0%,其分量甚至超过了曾经的房地产。

随之而来的是无与伦比的社会影响力。看看如今的社交媒体,从雷军到李想,车企的领袖们轻而易举就能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他们本身就是行走的流量。这种光环效应,是其他行业难以企及的。

更深层次的,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叙事魅力。从比亚迪在2008年就已掌握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到后来特斯拉引领的智能化浪潮,再到如今几乎所有中国主流车企都推出了自己的高阶智能驾驶方案。

这个行业永远站在技术变革的前沿,充满了颠覆性的潜力,这正是吸引芒格这类思考者投下关键一票的核心原因。

最后,还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汽车被誉为“工业时代的旗舰”,是“男人的大玩具”。它不仅代表着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也承载着一种超越利润的精神追求,让无数精英为此痴迷。

然而,在这诱人的光环之下,是巴菲特眼中冷酷的商业现实。他之所以对汽车行业避之不及,是因为他早已洞穿了其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从燃油到电动,从机械到智能,这个行业“高竞争、低分化、薄利润”的本质从未改变。这是一场永恒的淘汰赛,或者说,“每天都是淘汰赛”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激烈内斗。随后,日系车的冲击又导致了美国车企的集体衰落。到了2009年,曾经不可一世的三大车企中,有两家都经历了破产的屈辱。

即便是胜利者,日子也未必好过。日本车企如日产和三菱,也曾在历史上面临过破产危机。利润率普遍偏低是这个行业的顽疾。

历史数据显示,除了丰田这个特例,部分日本车企的平均利润率甚至不足5%。

将目光投向当下,情况并未好转。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仅为4.3%。另一份针对11家上市车企的统计则更为残酷,平均利润率低至2.49%。新能源时代非但没有带来喘息,反而让竞争的节奏变得比燃油车时代更快。

所谓的“技术护城河”在这个行业里也显得异常脆弱。特斯拉曾被视为拥有无可匹敌的技术先发优势,但其股价随后的大幅下跌,恰恰说明了市场对其护城河的疑虑。

如今,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几乎成了中国主流车企的标配,任何技术优势都会被迅速追赶和复制。这正是巴菲特所警惕的“缺乏差异化”。

最终,所有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导向了最原始、最残酷的手段——价格战。这进一步压缩了本就微薄的企业利润,形成了一个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

当我们将比亚迪这个投资案例,重新放回巴菲特的哲学框架中审视,一切似乎都变得清晰起来。对它的投资,并非打破规则,而恰恰是一次教科书式的风险管理与“能力圈”外延实践。

从2008年到2022年首次减持,长达十四年的持有期,完美体现了价值投资的长期主义精髓。伯克希尔给了比亚迪足够的时间去穿越周期,成长为新能源领域的巨头。

然而,当退出的时刻来临,其背后的逻辑又与巴菲特最初的警惕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首先是估值过高,比亚迪的市盈率曾一度超过70倍,这对于任何价值投资者而言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其次是行业竞争的急剧加剧,到了2023年,全球新能源品牌已超过100个,这正是巴菲特所说的“难以选出赢家”的局面;最后,地缘政治风险的出现,如美国的限制法案和欧盟的反补贴调查,为这笔投资增加了更多不可控的变量。

当比亚迪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符合巴菲特对汽车行业的负面判断时,退出就成了唯一理性的选择。

就连比亚迪自身的基本面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今年的中报显示公司收入和利润仍在同比增长,但第二季度,因深陷价格战,公司的净利润已出现同比下滑,毛利率也开始收缩。

结语

当比亚迪的公关负责人回应称“股票买卖很正常,感谢巴菲特和芒格的长期陪伴”时,也为这个长达十七年的故事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

回过头看,巴菲特的比亚迪案例,从未推翻他对汽车行业的根本判断。它反而用一种更深刻、更复杂的方式,揭示了投资的更高境界:要能清晰地区分“好行业”与“好公司在特定时期的好价格”。

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依然是一个充满陷阱、难以驾驭的领域。真正的投资大师,其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有能力、有运气在泥潭中发现那颗闪亮的珍珠,更在于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例外”。

当“例外”逐渐回归常态,当行业固有的残酷逻辑重新占据上风时,他们会毫不留恋地转身离开。

最终,这场持续十七年的投资传奇,与其说是对汽车行业的一曲赞歌,不如说是对投资纪律与灵活性的最高礼赞。被抛掉的,从来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对一个“坏生意”赛道的最终告别。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