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下午,当大家还因“假期综合征”难以进入工作状态时,一条车辆交通事故新闻登上了热搜。
Hi,我是唐大业,尽说大实话!
国庆十一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小米又一次上了热搜,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不过这次不仅不是什么好事,更是令人感到遗憾和悲痛,又有小米汽车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
01
小米SU7凌晨坠海,网友为小米打抱不平!
10月9日下午,当大家还因“假期综合征”难以进入工作状态时,一条车辆交通事故新闻登上了热搜。
据媒体报道:10月9日凌晨4时,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发生一起车辆坠海事故,造成1人死亡。
“他(驾驶员)已经死掉了,送去殡仪馆了”,知情人士的曝料令人痛心,没想到刚度过一个愉快的长假,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10月9日下午,平潭海事局工作人员也向媒体证实,驾驶员已无生命体征,上午8时事故车辆被吊出海面,搜救工作已经结束,相关部门正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通过监控视频可以看到,这辆小轿车以极慢的车速通过海边码头的安全隔离带,硬生生地掉进了海里。
与10月3日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高速逆行导致比亚迪严重损毁、司机多处骨折的事故相比,这次的交通事故更严重,原因也是扑朔迷离。
一方面,事故发生在凌晨四点的海边码头,网友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这辆车会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出现在这个同样很特殊的地点?”
另一方面,监控显示刹车灯是亮的。说明司机是在极慢的速度且踩着刹车的情况下坠海。对此网友也纷纷发出疑问:“已经踩了刹车,为啥没有瞬间刹停?”
对此有网友也做出了解答,部分人认为司机踩刹车时已经越过隔离带,由于车辆悬空加上惯性,已经很难及时刹停。
当然,这些只不过是网友的质疑和猜测,对于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我们还需要等待警方进一步的调查通告,不信谣不传谣。
然而,事故发生同时又引发了另一个争议:小米汽车再度成为讨论的焦点。
由于媒体在报道这起事故时直接加上了“福建一小米SU7凌晨坠海”、“小米SU7车主凌晨坠海不幸死亡”等话题标签,很多网友对此为小米打起了抱不平。
“好像只有小米事故会标注小米品牌,其他都是一辆车...”
“要把车子牌子说出来也是很迷”
“标题这么写是有流量吗?”
“果然只有特和米配拥有名字,其他家都是小汽车”
“这个应该先查明事故原因,直接爆车商不是不可以,只是对小米不公平——虽然我也不打算买这个品牌的车子——因为其他类似事故没有一上来就报车商的!”
从评论可以看出,很多网友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事故原因尚未查清之前直接曝出汽车厂商名字有不妥之处,更有蹭流量之嫌。
在交通事故原因尚未查明的情况下,贸然强调突出汽车品牌的做法确实存在不妥。
这不仅会让大众将关注点从事故本身转移到对特定品牌的质疑上,更可能形成“未审先判”的舆论氛围,让品牌蒙受不白之冤。
而当“小米SU7”成为事故相关的热搜标签时,又很容易误导大众将事故原因与车辆性能直接关联,而忽略驾驶环境、个人操作等关键因素。
总而言之,这样的报道方式既不利于客观调查,也对品牌声誉造成不必要的损害。难怪很多网友会为小米打抱不平。
02
流量是把双刃剑!
早在今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境内的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
这起事件随后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争议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可靠性:NOA系统在碰撞前约2秒才发出障碍物风险提示,车辆标准版的AEB功能等问题引发了大众对其安全边界的深入讨论。
二是碰撞后的安全问题:尽管小米官方说明车内配备有机械门把手,但救援人员尝试打开车门施救但未能成功,进一步引发了汽车智能化背后潜在安全隐患的巨大争议。
而事故车辆在碰撞后迅速起火,又导致公众再次质疑电动汽车在严重碰撞下电池的安全性能问题。
三是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之间的偏差、遇难者的年龄和学生身份以及小米与遇难者家属的沟通情况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大众同情心之下,小米汽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
如果把这两起事故结合起来分析不难发现:流量是把双刃剑,如网友所说,小米既享受了流量带来的好处,也享受了流量带来的坏处。
回望小米SU7的发布与上市,小米和雷军以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个人IP的网红企业家属性,为品牌带来了现象级的关注度。
2024年,是雷军火力全开的一年。他为了宣传小米汽车,自驾直播、探访工厂、分享日常,
凭借在短视频、直播领域高强度营业,雷军仅抖音平台一年就涨粉2500万。
雷军的这个策略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将小米汽车与性价比、科技、用心等标签深度绑定,不仅使得小米的品牌力更上一层楼,更将个人IP流量转化为品牌的巨额预售订单。
这种营销模式,也无疑打破了传统汽车行业的宣发路径,甚至在全网掀起一股企业家学习雷军打造个人IP的热潮。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一家企业、一个品牌乃至一个具体的产品承载巨大流量和话题性时,终究会受到流量的反噬。
而小米作为一家本身就自带流量光环和各种争议的企业,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必然会在流量的放大镜下被急剧扩散。
3月份的事故,随后而至的碳纤维前舱盖虚假宣传质疑,早已消耗了巨大的公众信任。
而此次坠海事件,尽管事故原因极可能与车辆性能无关,但媒体在标题中突出“小米”二字,正是流量逻辑下的本能反应:
小米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流量。
只能说,这样的局面是雷军和小米短期内难以扭转的。
小米要做的是,在波涛汹涌的流量中,如何造出更好的车,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更真诚的态度守护好品牌的声誉与信任。
来源:唐大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