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忠告:超过60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出去干这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13:48 1

摘要:大爷今年63岁,退休前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退下来后却闲不住。左邻右舍谁家装修,他第一个帮忙;小区健身器材坏了,他立马拿起工具去修;

大爷今年63岁,退休前是单位里的技术骨干,退下来后却闲不住。左邻右舍谁家装修,他第一个帮忙;小区健身器材坏了,他立马拿起工具去修;

邻居搬煤气罐、装窗帘、修灯管,他总是二话不说冲在前头。有时候一个上午干完家里的活,中午饭还没顾上吃,就被喊去帮人“抬个大件”或者“修个水龙头”。

他乐在其中,觉得退休了就该多活动,哪怕累点,也算是锻炼。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在楼道里搬煤气罐时扭了一下腰,几天后竟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一动就疼,连平躺都困难。

去医院拍片后,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60岁以后,还做这些高强度活,身体迟早会亮红灯。”

其实早已在多个权威专家和院士的建议中反复强调。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在公共健康讲座中多次提到,老年人进入60岁之后,机体器官功能开始不可逆下滑。

尤其是骨骼、关节、肌肉和神经系统,已经无法承受年轻时的高负荷劳动。一些看似“日常”的体力活,其实正是诱发跌倒、骨折、心梗、脑出血等重疾的高风险动作。

与其“逞能”,不如“惜命”,选择合适的生活节奏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多动动不生锈”“闲着就废了”,于是就主动找“活”干,比如搬重物、爬高拆灯、下地翻土、帮忙装修、骑车跑长途……

他们以为这是锻炼,殊不知这恰恰是在给身体埋雷。中国康复医学会202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在60岁以上人群中,由家庭高强度劳动诱发的骨骼肌损伤、跌倒、骨折占非意外伤害类住院的22.6%。

其中尤以“搬重物”和“爬高”最为危险,前者容易诱发脊柱压迫性骨折,后者则是跌倒导致颅脑损伤的高发诱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老年人患有基础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糖尿病等,而剧烈体力活动极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中国老年健康研究蓝皮书》提到,超过60岁的人群在进行突发性举重、深蹲、推拉类活动时,血压会瞬时飙升20-40毫米汞柱,心率增加30%以上,极易诱发心肌缺血或脑血管破裂。

而这些伤害往往不是“摔一下就好了”,而是可能导致终身瘫痪、丧失生活能力的重创。

60岁之后,人体肌肉量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减少,骨密度也会逐年降低,骨头像干枯的树枝一样脆弱。

许多老年人自觉“力气还大”,但其实只是“肌肉记忆”在支撑,一旦超负荷就极易发生肌肉拉伤、关节错位、肌腱撕裂等隐匿性损伤。

尤其是天气寒冷或突然劳累时,血管收缩加剧,心脑供血不足风险急剧升高。很多“好端端”倒下的老人,背后往往都有一次“自己也没当回事”的大动作。

那是不是说60岁以后就该啥都不干、每天躺着不动?当然不是。专家强调,“不该做”的是高强度、高风险、不可控的重体力活,而“该做”的,是科学、安全、循序渐进的日常家务和有氧活动。

比如打扫卫生、洗菜做饭、整理衣柜、给阳台的花浇水、每天固定时间散步、慢骑脚踏车、练习太极或广播体操等。

这些活动强度适中,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灵活性,同时还不会给心肺系统带来额外负担,更不会增加摔倒和损伤风险。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超过60岁的老人必须增强“风险预判意识”。在做任何涉及高处、湿滑、举重、反复弯腰的动作时,要明确这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身体极限。

不攀高、不负重、不单独操作有危险的器械,是“银龄安全三不做”原则。

如果一定要完成某些较重的家务,比如搬重物、换吊灯、清理高处,最好请年轻人帮忙或者使用专业工具辅助,切不可“硬撑”。

此外,老年人还应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骨密度、心肺功能、关节状况等基础数据,并结合医生建议,定制适合自己的日常活动清单。

不要一味模仿他人,更不要被“别人还能干我也能干”的思维误导。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60岁后的健康是靠智慧守住的,而不是靠逞能硬拼来的。

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个“高危动作”,其实很多人都在做却没意识到它的风险。比如拧毛巾时突然用力过猛,容易诱发肩袖撕裂;蹲厕所时间过长,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倒;

弯腰扫地、擦地板,久而久之可能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冬天在浴室摔倒,往往是因为水汽加地砖湿滑的组合导致失衡。这些看似小事,却是急诊室里的常客。

多名院士共同呼吁,养老不是“养着不用”,而是“用之有道”。60岁后的生活,不应该是“什么都不干”,但更不能是“什么都敢干”。

选择适合年龄的活动,维持日常生活独立性,是维持健康老龄状态的核心。

许多研究发现,长期坚持轻量活动且日常生活规律的老人,比那些“拼命折腾”的同龄人,认知功能保留得更好、慢病控制更理想、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有人说,人生下半场,不比快慢比长久。60岁之后,真正的智慧不是“还能干多少事”,而是“知道哪些事不能干”。

宁可每天在家里擦擦桌子、晒晒太阳,也不要冒着风险去“证明自己还行”。身体最重要的资本是保全自己,而不是逞强施力。身体的账单,从不讲情面,只讲逻辑。

如果你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不妨今晚回家跟家人聊一聊:家里哪些家务能适度分担?未来的生活节奏怎么安排?哪些“热心帮忙”的习惯,可能暗藏风险?

与其出事后才追悔,不如提前避坑远祸。这条提醒,请你转发给身边每一位超过60岁的家人、朋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做家务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冯玉如,周立芝.生活习惯及家庭支持对城乡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来源:蒙哥浅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