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还在大汗淋漓地打扫房间,中午孩子就开始发烧咳嗽,晚上一家三口轮番“倒下”。最近,好多家庭都在经历“全家中招”的魔幻现实。这个秋冬,有种病毒悄悄盯上了我们,动作快、传播猛、症状重,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早上还在大汗淋漓地打扫房间,中午孩子就开始发烧咳嗽,晚上一家三口轮番“倒下”。最近,好多家庭都在经历“全家中招”的魔幻现实。这个秋冬,有种病毒悄悄盯上了我们,动作快、传播猛、症状重,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一到秋冬季,天气忽冷忽热,正是各类呼吸道病毒活跃的时期。特别是今年,多个病毒“组团”上线,其中一种以发病急、传染强、症状重而脱颖而出,那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的“战斗力”却让医生们格外警惕。
呼吸道合胞病毒,简称RSV,是一种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病毒。它最爱“盯上”的人群是婴幼儿、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有研究显示,约有九成两岁以下儿童至少感染过一次RSV,很多家长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一不小心就拖成肺炎。
这个病毒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隐形能力”。感染初期通常只是轻微咳嗽、流涕或低热,症状类似感冒,很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发展,可能迅速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儿童中尤其以6个月以下婴儿最为高危,因为他们的气道狭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不仅是孩子,老人也很“怕”它。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7万名65岁以上人群因RSV需要住院治疗。一些本身患有慢阻肺、哮喘、心脏病的老年人,在感染RSV后,病情往往会迅速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今年RSV来得更早、更猛。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从9月开始RSV阳性率就明显上升,并呈现出多地同时高发、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有些家庭甚至是“孩子带回家,全家轮流中招”。病毒在家庭中的传播链条极短,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孩子时,一人中招,几乎很难“独善其身”。
很多人会把RSV和流感、“甲流”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病毒。流感病毒通常以高热、全身酸痛为主,而RSV则以呼吸道症状更为明显,比如剧烈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尤其在婴幼儿中极易引发毛细支气管炎。
治疗方面,目前RSV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没有广泛使用的疫苗。治疗多以对症支持为主,比如退热、吸氧、雾化等。对一些重症患儿或老人,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甚至进入ICU观察。也正因如此,预防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要打好预防战,首先要从生活细节入手。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措施。尤其在幼儿园、学校和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更应加强防控。家长们要特别注意,如果家中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吃奶困难等症状,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
对老人来说,防护同样不能放松。慢性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到人多密闭的场所。家属和看护者也要做好自身防护,别把病毒“带回家”。有研究建议,对于60岁以上高风险人群,可以在医生建议下考虑接种新上市的RSV疫苗,但需根据身体状况评估。
除了日常防护,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抵御病毒的根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对于提升身体抵抗力至关重要。秋冬季节饮食宜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在中医角度,秋冬属燥,易伤肺气。中医讲“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强调“润肺养阴”。虽然不能替代现代医学诊治,但适当食用一些如雪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对缓解轻度咳嗽或喉咙干痒有一定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调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不少医院发现,RSV和流感病毒合并感染的比例在上升,这对患者身体是双重打击。
有案例显示,一名3岁男童在同时感染RSV和流感病毒后出现重度肺炎,住院治疗十余天才逐渐恢复。当孩子出现症状时,不要自行“混搭”退烧药或者抗菌药,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病毒季节里,家长的“警惕性”就是孩子的保护伞。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得只是鼻塞、咳嗽,但家长如能敏锐识别“呼吸急促”“肋间凹陷”“嘴唇发紫”等危险信号,就能为及时就医赢得宝贵时间。
在家庭中,如果已经有人出现感染症状,要立即“划清界限”:分餐、分房、分毛巾,戴好口罩、勤消毒,减少亲密接触,避免病毒在家庭中“连环跳”。尤其是照顾孩子或老人的家属,更要注意手卫生,避免成为“传播中转站”。
今年病毒的爆发,也再次提醒公众:公共卫生意识不能松懈。疫情三年让我们养成的好习惯,比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依然是有效防线。不要因为“解封”就放松警惕,病毒并不会主动“下线”,它们可能只是换了种方式潜伏。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呼吸道病毒的高发期往往与气温骤变相关。当昼夜温差大、湿度降低时,人体呼吸道黏膜容易干裂,病毒更容易附着并入侵。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夜间盖好被子、避免直吹冷风、出门戴围巾口罩,都是防病的小细节。
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早产儿、先心病患儿、免疫力低下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单克隆抗体药物进行RSV预防,但需严格评估风险与收益。这类药物价格较高,需医保政策支持,尚未全面普及。
从医学角度看,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轻视”。面对来势汹汹的RSV,公众最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科学认知和理性防护。通过大众科普、家庭防控和医疗介入的多方联动,我们完全有能力将这场病毒“风暴”化险为夷。
每一次病毒高发,都是一次公共健康素养的“测验”。它考验的不仅是医疗系统的应对能力,更是每个家庭的防控智慧和每个人的健康意识。只有把科学防护变成一种习惯,我们才能在病毒季节中稳步前行。
你家中有人最近频繁咳嗽吗?你能分清RSV和流感的区别吗?你知道预防病毒传播有哪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或疑问,一起提升家庭的抗病毒力!
参考文献:
[1]王颖,刘晓慧,李志刚,等.中国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01):12-18.
[2]张海燕,陈志峰,李俊,等.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5):456-460.
健康声明: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不能作为确诊标准。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