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科幻迷投票选出的“科幻诺贝尔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11:11 1

摘要:雨果奖的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是为了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设立的。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雨果奖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多姿多彩,而且极富幽默感,无论什么事,只要和他扯上关系,都会变得妙趣横生,就连雨果奖也不例外。

雨果奖的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是为了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设立的。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雨果奖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阿西莫夫的代表性科幻作品有《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和《帝国》三部曲。他曾7次获得雨果奖,多次获得星云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奖项,首创于1965年,是幻想小说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经常与雨果奖并提,二者合称为“双奖”),并且在1987年获得了星云奖的终身成就奖——大师奖。不过,他获得雨果奖的纪录尚不及英国女作家康妮威利斯(获得雨果奖11次)和国人熟知的娥苏拉·勒瑰恩(获得雨果奖8次)。然而,这并不会减损他科幻大师的地位,也没有减损他的自信和幽默。阿西莫夫甚至主编了五本《雨果奖小说集》,而且参与世界科幻大会时,几乎年年受邀为贵宾,担任荣誉发言人或颁奖人。

对阿西莫夫来说,出席世界科幻大会最美好的一次回忆,当数他第一次心甘情愿地把雨果奖颁给另一位作家。那位作家是丹尼尔·凯斯,得奖的中篇小说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当年得奖的是中篇版本,1966年从中篇扩展成长篇,获得星云奖)。

后来阿西莫夫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幽默地说:“现在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要我把雨果奖交到别人手上,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因为我深信,无论是哪一年,我自己写的五六篇中短篇小说都绝对够资格得奖。当然,每年我都充满自信,而且完美掩盖了这种自信,从来没露馅,不过,有那么一次,我的自信心彻底瓦解,而且毫无保留地显露出来。”“在年会上,当我把雨果奖交给丹尼尔·凯斯的时候,我的自信已经荡然无存。那篇小说实在太令人震撼,我读的时候,只剩下满心的崇拜,深深的折服。那篇小说传达的感情是如此深刻细腻,如此动人,深深触动了我每一根心弦,而且说故事的技巧是如此完美无缺。读小说的时候,我根本就忘了我应该要恨他。”“把奖杯交到他手上的那一刻,我内心是满满的温暖,而且不自觉地喃喃自语问:‘他是怎么写出来的?他是怎么写出来的?’丹尼尔大概是听到了我自言自语,立刻悄悄对我说:‘要是你想通了我是怎么写出来的,拜托你一定要告诉我,因为我还想再写出另一篇这样的小说。’”

雨果奖能够成为科幻文学领域最高荣誉的原因,美国科幻作家兼学者詹姆斯·冈恩在他的《新科幻百科全书》一书中有所揭示:“雨果奖是由数量庞大的读者投票产生的,最能够代表科幻读者的喜好。”

绝大多数重要的科幻文学奖项都由专业作家或学者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选,例如约翰·坎伯纪念奖、亚瑟·克拉克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等。这种评选方式固然可以充分展示出作品的艺术价值,却也比较容易产生作家之间礼尚往来的弊端,导致得奖的作品代表性不足。

而雨果奖这种以读者为核心的评选方式,使得它比其他奖项更能够反映出科幻文学的特性和精神。雨果奖是由“世界科幻协会”的会员票选产生的,然而,这个所谓的“协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组织,它的成员就是每年参加“世界科幻大会”的会员,而这些会员是一群坚定不移地热爱科幻而且持续大量阅读科幻文学的读者。可以说,科幻这种文类正是从这群读者身上孕育出来的,他们决定了科幻的发展轨迹,一步步塑造出现代科幻文学的面貌。

雨果·根斯巴克是卢森堡人,1904年移民美国,美国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发展令他深深着迷,于是他大胆投入出版事业,发行科学杂志。过了一段时间,他再也无法安于只能亦步亦趋地报道最新的科学发明,于是他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预测电子科技和科学的未来发展。然而,光靠他一个人写是不够的,于是他在1926年创办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专门刊登科幻小说的杂志《惊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科幻文学大师阿西莫夫从15岁开始创作,21岁时已经在《惊奇故事》上发表了三篇短篇作品。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以这本杂志为中心,一群年轻人成了最早的一批“科幻迷”。典型的科幻迷,年龄主要在十二岁到十六岁之间。与大多数同龄人崇拜棒球不同,他们崇拜科学,梦想的是火箭和电子科技。

一开始,这群科幻迷数量不多。当他们沉迷于故事里的原子弹、导弹、月球登陆时,不难想象,那些顽固而现实的大人会如何嘲笑他们。因此他们只能默默坚守着这些大人眼中荒诞疯狂的念头,熬过一个月,等最新一期的杂志出现在书报摊上。

对他们来说,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刻,就是发现某个地方有一个和自己一样沉迷科幻小说的人。分布在各个城市的科幻迷会不断写信给杂志社,对杂志里的故事发表评论,甚至要求杂志改为每周发行。杂志编辑通常都会用小字把这些信件刊登出来。透过这些刊登出来的信件,科幻迷偶尔能够发现自己居住的城市里居然也有和自己爱好一致的科幻迷。

基于共同的喜爱,他们之间发展出了深厚的友谊,接下来就是要找出更多的同志,组成俱乐部。他们定期聚会,发表对杂志里的故事的看法。就这样,俱乐部的成员越来越多,行动也越来越积极。后来,不同城市的俱乐部开始组成联盟,到了1939年,这样的联盟达到了巅峰,他们决定在纽约举办第一次“世界科幻大会”。200多个十几岁的毛头小伙齐聚一堂,有的甚至来自遥远西海岸的加州。他们的热情让与会的杂志编辑深感震撼。他们一起看了一部德国科幻电影,和杂志社的编辑、作家握手。对那些毛头小伙来说,那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天堂也不过如此。

这种宛如置身天堂的感觉,他们怎么舍得放弃?于是,1940年,“天堂”第二次出现在芝加哥,1941年第三次出现在丹佛。

然而,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科幻大会一度停办。一部分科幻迷参军入伍,留下来的人会把科幻杂志寄到前线给他们的同志,因为,那些躲在战壕里的同志必须仰赖那些杂志来保护他们的灵魂。

到了1945年,科幻小说里描写的场景成真了,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战争终于结束,和平重新降临,当然,“天堂”也跟着降临。1946年,第四次世界科幻大会在美国洛杉矶重新举办。

在历届的科幻大会上,偶尔会有科幻迷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长篇小说或中短篇小说。在1953年的第十一届大会上,有人把一座火箭形的奖杯颁发给得奖者,但那只是一次临时起意的行动,隔年并没有延续下去。一直到了1955年的第十三届大会,众人才决定要让这样的颁奖成为永远的仪式,而且将这个奖取名为“科幻成就奖”,不过,私底下大家还是称之为“雨果奖”,以纪念根斯巴克的贡献。1958年,“雨果奖”成为正式的名称。

对中国的读者来说,雨果奖同样是很理想的阅读指南。如2016年荣获奥斯卡八项提名的电影《异星入境》就是改编自华裔美籍作家姜峰楠的短篇著作《你一生的故事》,2016年上映后引发广泛关注。电影的成功使得姜峰楠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两本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和《呼吸》里的多篇小说分别获得2002、2008、2009、2011年的雨果奖。

获得过雨果奖的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则有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等。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中极具分量的“最佳长篇小说奖”,他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获得雨果奖的作家。2016年,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2023年,海漄创作的《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此外,王晋康的《水星播种》和何夕的《人生不相见》也曾获得雨果奖提名。

来源:安徽淮南检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