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霉”的大学课堂“抢”不过手机!问题真全在学生吗?|津报早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7:01 1

摘要:日前,一位从教30余年的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撰文,痛陈大学课堂“发霉”之状:学生埋头于手机,教师尊严受挫,即便以禁用手机相胁,选课人数仍断崖式下跌,三年内从85人锐减至28人。

图片由AI生成

文|老宋

日前,一位从教30余年的教授在《中国科学报》上撰文,痛陈大学课堂“发霉”之状:学生埋头于手机,教师尊严受挫,即便以禁用手机相胁,选课人数仍断崖式下跌,三年内从85人锐减至28人。

大学课堂,尤其是所谓的“水课”,学生心不在焉、能逃则逃的现象,并非今日才有。然而,进入手机互联网和AI时代,这一矛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授的自述充满挫败感,即便播放乔布斯、马斯克的精彩视频也无人抬头。网友对此反问:“为什么会觉得播放这些视频能吸引人?”这一问,点中了问题的关键。在信息随手可得的时代,单纯传递事实、讲述故事的课堂价值正急剧萎缩。学生轻触屏幕,就能获取更生动、更前沿的内容。有网友直言“这种选修课没啥营养,本就是凑学分”。

同样在大学里,为什么高数课上少有学生玩手机?因为这类课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教师的讲解不可替代;而某些内容空泛、考核宽松的通识课,听与不听,玩不玩手机,考试成绩也大差不差。

今天的学生期待的,不再是信息的搬运工,而是能引导深度思考、构建认知框架、回应真实问题的“导师”。因此,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大学教育中大量存在的“水课”定位与教学模式。当手机能提供更精彩的同类内容时,若课堂仍停留在“念PPT”“放视频”,其价值自然会被学生质疑。

而困境并非无解。例如,南开大学推出“名师引领”通识课,请来钟南山、施一公等院士开讲,堂堂爆满,线上直播还吸引上万人;天津市30所高校联袂打造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万学生同步学习;一些引入企业高管、非遗传承人的课堂,几乎无人低头看手机。

这些“一课难求”的课堂,与“发霉”的教室形成鲜明对比。它们的成功,在于提供了手机无法替代的价值:学术大家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前沿视野、科学激情与责任担当;前沿课程紧扣时代需求,让学生产生“非学不可”的动力;互动式、实践型的课堂,把学生从被动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挽救“发霉”的课堂,不能依赖更严格的手机管制,而必须推动一场“教学范式革命”。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思维深度的开拓者”。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思考了多少、领悟了多少。

大学管理层也需为这场变革提供系统支持。在薪酬激励、职称评定与教学培训中向教学创新倾斜,鼓励更多教师摆脱陈旧模式,用更高阶、更互动、更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赢回学生的注意力。

欢迎投稿

“津报早评”栏目诚挚邀请您踊跃投稿!稿件须基于机构媒体近期报道的新闻,紧扣国内热点或天津本地话题。我们期待您的独特见解与精彩观点,共同探讨社会热点,传递时代声音。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稿酬从优。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