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无垄撒播种植技术是近年来在传统条播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轻简化栽培模式,通过打破传统垄作框架,将种子均匀撒施于田间并结合配套管理措施实现高产,已在部分小麦主产区推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无垄撒播种植技术是近年来在传统条播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轻简化栽培模式,通过打破传统垄作框架,将种子均匀撒施于田间并结合配套管理措施实现高产,已在部分小麦主产区推广应用。本文将系统分析该技术的优缺点,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措施,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一、小麦无垄撒播种植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条播(垄作条播),小麦无垄撒播种植在资源利用、作业效率及抗逆性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提升土地与光热资源利用率
传统条播存在明显的垄沟间隙,田间实际种植面积通常比理论面积低5%-8%,且垄间植株分布不均易导致局部光照、养分浪费。无垄撒播通过“满田均匀布种”消除垄沟空白,使田间植株密度更接近最优群体结构,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实际利用率,同等地块可多容纳10%-15%的有效株数;另一方面,均匀分布的植株能更充分地接收光照,减少叶片间的遮挡竞争,尤其是在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群体光合效率可提升8%-12%,为干物质积累奠定基础。
(二)简化作业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条播需经过“起垄-开沟-播种-覆土”等多道工序,不仅作业步骤繁琐,还需专用起垄播种机械,设备投入与燃油消耗较高。无垄撒播可省略“起垄”环节,采用普通撒播机(或人工撒播结合机械耧耙)即可完成播种,作业效率提升30%-50%,每亩机械作业成本可降低20-30元。此外,无垄种植后续田间管理(如中耕、除草)无需避开垄沟,可采用宽幅喷雾器等大型设备,进一步减少人工投入,尤其适合规模化种植地块。
(三)增强田间抗逆能力,减少倒伏风险
小麦倒伏多发生于群体密度不均、基部茎秆细弱或田间积水的地块。无垄撒播的均匀群体结构可避免局部植株过密导致的茎秆徒长,使植株基部节间更粗壮,抗折强度提升15%-20%;同时,无垄地块地表平整度更高,雨后积水可快速通过地表径流或渗透排出,减少根系缺氧腐烂的风险,尤其在多雨年份,倒伏率较传统条播降低20%-30%。此外,均匀分布的植株形成的“群体防护层”,还能在冬季抵御寒风侵袭,减少冻害对幼苗的影响。
(四)适配轻简化栽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轻简化、规模化”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方向。无垄撒播技术对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且可与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结合:秸秆粉碎还田后,无垄撒播无需考虑垄沟对秸秆覆盖的影响,可实现秸秆均匀覆盖地表,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免耕无垄撒播还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降低土壤压实风险,保护耕地质量,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理念。
二、小麦无垄撒播种植的局限性
尽管无垄撒播优势显著,但受技术特性与环境条件限制,其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部分短板,需在生产中重点关注:
(一)播种均匀度控制难度高,易出现“缺苗断垄”或“局部过密”
无垄撒播的核心是“均匀布种”,但实际作业中易受机械性能、地块平整度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若撒播机排种量不稳定,或地块存在低洼、凸起,易导致局部区域种子堆积(密度超过50株/㎡)或漏播(密度低于15株/㎡)。种子堆积会引发植株间养分竞争激烈,导致弱苗增多、有效分蘖减少;漏播则直接降低群体总株数,难以形成高产群体结构,二者均会造成10%-15%的产量损失。
(二)杂草防除压力大,化学除草易产生药害
传统条播可通过垄间中耕物理除草,而无垄撒播田间无明显间隙,中耕作业难以开展,杂草防除主要依赖化学药剂。但小麦与杂草(如看麦娘、猪殃殃)出苗期相近,若除草剂选择不当(如药剂种类与小麦品种不匹配)、施药时期过早(小麦3叶期前)或剂量过高,易导致小麦叶片发黄、生长受阻,严重时可造成减产。此外,无垄地块植株密集,药剂喷雾时易出现“重喷”,进一步增加药害风险。
(三)后期田间管理不便,病虫害防治与收获难度增加
小麦生长后期(孕穗期至灌浆期),无垄撒播的高密度群体通风透光条件略逊于传统条播,若田间湿度较高,易诱发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同时,密集的植株为蚜虫、红蜘蛛等害虫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病虫害发生概率较条播地块高10%-15%。此外,收获时无垄地块植株倒伏(即使轻度倒伏)后易相互缠绕,联合收割机收割时易出现“漏割”或“堵机”,导致收获效率降低,籽粒损失率增加2%-3%。
(四)对土壤质地与墒情要求严格,不适配所有地块
无垄撒播更适合地势平坦、土壤质地疏松(壤土或砂壤土)的地块:若地块为黏重土壤,雨后易板结,无垄种植会导致种子萌发时缺氧,出苗率降低15%-20%;若地块坡度超过5°,无垄撒播易出现“播种后种子随雨水冲刷位移”,导致地块上部缺苗、下部过密。同时,无垄撒播对土壤墒情要求较高,若播种时土壤含水量低于15%(砂壤土)或18%(壤土),需提前灌溉造墒,否则种子萌发率会显著下降,增加补苗成本。
三、小麦无垄撒播种植的关键技术措施
为充分发挥无垄撒播的优势、规避局限性,需从“播前准备-播种管理-田间管理-收获”全流程落实配套技术措施,核心在于“精准控密、科学防除、强化抗逆”。
(一)播前准备:奠定均匀播种与壮苗基础
播前准备是无垄撒播成功的前提,需重点做好地块整理、种子处理与基肥施用三项工作:
1. 地块精细整理: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如玉米),先进行秸秆粉碎(粉碎长度≤10cm),再采用旋耕机深耕20-25cm,打破犁底层;耕后用耙地机多次耙平,确保地块地表平整度误差≤3cm,避免播种时种子堆积或漏播。若为黏重土壤,可掺入10%-15%的沙土改良,或在耕后撒施50kg/亩的腐熟有机肥,提升土壤透气性。
2. 种子精选与处理:选择抗倒伏、抗病害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如济麦44、鲁原502),种子纯度需≥98%、发芽率≥85%。播种前先通过风选或筛选去除瘪粒、杂质,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预防苗期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提升幼苗抗逆性。
3. 科学施用基肥:无垄撒播小麦群体密度高,对养分需求更大,需一次性施足基肥。采用“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尿素15-20kg、磷酸二铵25-30kg、氯化钾10-15kg,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后,结合旋耕翻入土中(深度15-20cm),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导致烧苗。
(二)播种管理:精准控制密度与深度,确保均匀出苗
播种环节是无垄撒播的核心,需严格把控播种时间、密度、深度及均匀度,具体要求如下:
1. 确定适宜播种期:根据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期,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为日平均气温14-16℃(华北地区通常为10月上旬至中旬),弱春性品种为日平均气温12-14℃(黄河流域中下游为10月中旬至下旬)。播种过早易导致冬前旺长,增加冻害风险;过晚则幼苗生长弱,分蘖数减少,需通过增加播种量弥补,易造成群体过密。
2. 精准控制播种密度与深度:根据品种分蘖能力调整播种量,分蘖能力强的品种(如济麦44)每亩播种量12-15kg,分蘖能力弱的品种(如矮抗58)每亩15-18kg,确保基本苗数达到18-22万株/亩。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深度过浅(<2cm)易受干旱影响,种子萌发后根系裸露;过深(>6cm)则幼苗出土困难,形成弱苗。可通过调整撒播机的排种量调节器与开沟器深度实现精准控制。
3. 提升播种均匀度:采用“机械撒播+人工补撒”结合的方式:先用自走式撒播机(作业速度2-3km/h)进行全田撒播,撒播时确保机械行走路线笔直,相邻作业幅宽重叠5-10cm,避免漏播;撒播后人工检查地块,对边缘、角落等机械难以覆盖的区域进行补撒,补撒量根据地块实际情况调整(通常为0.5-1kg/亩)。播种后用镇压器轻压地表,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吸水萌发。
(三)田间管理:分阶段强化抗逆与养分调控
无垄撒播小麦的田间管理需根据生育期特点,重点做好水分调控、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与追肥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水分管理:按需灌溉,避免积水:
- 苗期(播种至越冬前):若播种后土壤墒情不足(表层5cm土壤含水量<15%),及时浇“出苗水”,确保出苗率≥90%;越冬前(日平均气温降至2-3℃时)浇“越冬水”,每亩灌水量40-50m³,增强幼苗抗冻性,避免冬季干旱导致死苗。
- 春季生长期(返青期至灌浆期):返青期若土壤墒情良好,可不浇水,避免植株旺长;拔节期(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后)浇“拔节水”,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2kg,促进分蘖成穗;灌浆期(开花后10-15天)浇“灌浆水”,每亩灌水量30-40m³,防止籽粒灌浆不足,但需避免在风雨前浇水,减少倒伏风险。
- 排水:雨季或浇水后,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若地块无预设排水沟,可人工开挖浅沟,深度10-15cm),避免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预防根系腐烂与病害发生。
2. 杂草防除:科学选药,精准施药:
- 防除时期: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为最佳防除期,此时小麦抗药性强、杂草对药剂敏感,防除效果最佳。
- 药剂选择:根据杂草种类选择对应药剂,阔叶杂草(如猪殃殃、播娘蒿)可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g/亩+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亩,兑水30kg喷雾;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雀麦)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25ml/亩,兑水30kg喷雾,注意甲基二磺隆对小麦品种敏感,需先小面积试喷,确认无药害后再全田施用。
- 施药要求:选择晴朗无风(风速<3m/s)的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施药,避免药剂漂移至邻近作物(如油菜、蔬菜);施药后若4小时内遇雨,需补喷一次(剂量减半)。
3. 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控,降低损失:
- 病害防治:拔节期至孕穗期,若田间白粉病、纹枯病发病率超过5%,可选用25%戊唑醇水乳剂30ml/亩或40%氟硅唑乳油8ml/亩,兑水30kg喷雾;灌浆期若赤霉病风险等级达到中高(连续3天阴雨),在小麦扬花初期选用40%多菌灵悬浮剂100ml/亩,兑水40kg喷雾,间隔7天再喷一次。
- 虫害防治:蚜虫虫口密度达到10头/株时,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亩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g/亩,兑水30kg喷雾;红蜘蛛虫口密度达到20头/株时,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ml/亩,兑水30kg喷雾。
- 防控原则: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通过合理密植、科学追肥增强植株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4. 追肥管理:分期追肥,满足群体需求:
- 返青期:若幼苗长势较弱(叶色发黄、分蘖数不足),每亩追施尿素5-8kg,促进幼苗生长;长势旺盛的地块可不追肥,避免旺长。
- 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2kg,此时追肥可促进小花分化,增加有效穗数与穗粒数。
- 灌浆期:若叶片出现早衰(叶色褪绿),每亩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50kg,间隔5-7天喷一次,共喷2次,延长叶片功能期,提升籽粒千粒重。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