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接驾嘴接谁的驾?》的短文,根据清人范锴《汉口丛谈》及其所引黄心庵《汉口漫志》以及近人王葆心《续汉口丛谈》等书的记载,说接驾嘴因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后来的明世宗,亦称嘉靖皇帝)而得名,并根据1494年(弘治七年)朱父兴献王朱祐杬从京师就藩
原创 严昌洪
清末接驾嘴。菲利普·斯普鲁伊特(比利时)摄
接驾嘴的故事
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接驾嘴接谁的驾?》的短文,根据清人范锴《汉口丛谈》及其所引黄心庵《汉口漫志》以及近人王葆心《续汉口丛谈》等书的记载,说接驾嘴因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即后来的明世宗,亦称嘉靖皇帝)而得名,并根据1494年(弘治七年)朱父兴献王朱祐杬从京师就藩安陆(今湖北钟祥)、1521年 (正德十六年)朱母(即章圣皇太后)由安陆赴北京、1539年 (嘉靖十八年)章圣皇太后梓宫南祔承天(由安陆改名)显陵(兴献王即睿宗之墓),都是走的水路,推断正德十六年朱厚熜由安陆入京承大统也是走的水路(由汉水入长江转入京杭大运河北上),并曾路经汉口。
受黄、范二书影响的,我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除了王葆心外,当代有关武汉史志著作中不乏类似说法。《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明世宗]条释文有:“后人把他当年赴京继位经过的汉口、汉阳河岸称为‘接驾嘴’。汉阳岸称为‘南岸接驾嘴’。汉口方面,除河岸叫‘接驾嘴’外,并把沿河从鲍家巷到流通巷的一段街道命为‘接驾嘴河街’。”
《武汉通览》《江汉文史资料》第二辑《武汉城市发展轨迹》《武汉史稿》《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一辑等书,都采纳了这种说法,或谓嘉靖帝“从汉口集家嘴上岸”,或谓明世宗“停轨汉口”。嘉靖皇帝曾到过汉口,接驾嘴因迎接他而得名,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看法。
直到后来,武汉方志馆的黄兰田先生对此提出疑问,他指出,通鉴、正史、汉阳府、县志,包括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刊刻的朱衣编纂的《汉阳府志》,均未记载嘉靖帝正德十六年和嘉靖十八年来过汉口。只有野史《汉口漫志》《汉口丛谈》才说过“御跸曾过汉口”。黄先生认为“朱衣是当代(明代)人,史志学家,又是本地人,而黄、范是300年后的清代人,是盐商的帮闲文人,且一为皖人,一为浙人”。他表示“我们宁可相信朱衣,而不敢轻信黄、范”。
确实如此,朱衣为嘉靖《汉阳府志》所撰写的序言开首就指出:“汉阳号楚小郡,然地方千里,接壤会省。太祖高皇帝驻跸六师,今上龙飞西郢,屹为名镇。其在弘治甲寅,睿宗献皇帝分封之国;今上辛巳,圣母章圣皇太后奉迎入京师;已亥,皇太后梓宫南祔,皆经郡城北境,或沿江入汉,或浮汉达江,固圣神过化之地,四辅光被之区也。”朱衣只说了“弘治甲寅,睿宗献皇帝分封之国”“辛巳,圣母章圣皇太后奉迎如京师”“已亥,皇太后梓宫南祔”,三次经过了郡城北境,即汉口,或沿着长江进入汉水,或从汉水顺流而下直达长江,至于长江到京师那段水路应该就是走的京杭大运河北段。嘉靖帝北上继位,南返谒陵,如果经过了汉口,更可以增添汉阳的“光辉”,说明其“圣神过化之地,四辅光被之区”的地位。然而朱衣实事求是,没有写。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一载:正德十六年四月癸未“辞圣母,车驾发安陆”,“壬寅车驾至良乡”,“癸卯至京城外”。良乡今属北京房山,当时是京城通往南方驿道上的重要门户。这说明朱入京走的是旱路,如走水路,则要由通州(今北京通县) 登岸入京,而不经过良乡。既然走旱路,朱从安陆北上到京师,如没有特别的需要,就不会绕道汉口了。会不会先走水路到汉口,然后上岸再乘车北上呢?如果是这样,“车驾发安陆”的记载就应改为“龙舟发安陆”了,而且由水路改旱路这样重大的行动,《明实录》上是不应省记的。
嘉靖十八年世宗南下承天(嘉靖十年由安陆改)谒显陵的往返路线也可证实这一点。据《明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二一至二二三的记载,南下的路线是京师、良乡、真定(今河北正定)、赵州(今河北赵县)、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新乡、黄河、荥泽(今河南荥阳)、钧州(今河南禹县)、承天丰乐驿(在钟祥县北60里)、承天。钧州至承天之间所省记的路线,由当时人的一首《承天候驾》诗(载陈诗《湖北旧闻录》第一册,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弥补了一个环节:“翠华临楚地,黄屋驻樊城。”原来世宗是由鄂西北进入楚地,经由樊城抵达承天的,这就绝对排除了经过汉口的可能性。
至于北返的路线,《明实录》为避免重复,记述简单,似乎走的是南下时的原路:承天、宜城、郑州、京师。此外,史书上记有楚王显榕从武昌前来承天朝见嘉靖帝的情形,如果嘉靖帝的行程有经过汉口的安排,楚王则不必到承天,而应就近在汉口接驾、朝见了。这些记载不仅说明了嘉靖十八年世宗并未到过汉口,而且勾勒出那个时代车驾由安陆到北京的一般路线,证实正德十六年朱的车驾入京也不可能经过汉口。
至此,明世宗是否到过汉口的问题基本可以下结论了。至于为什么会有“接驾嘴”地名,这地名何时出现,到底是接谁的驾,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汉阳凤凰山摩崖
凤栖山下“天完国”
汉阳凤栖山下曾有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政权“天完国”的都城,而武昌又曾作为红巾军另一政权“汉国”的都城载入史册。
天完国皇帝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起义前以贩布为业,往来于蕲春与黄州之间。元至正初年,有湖南浏阳彭莹玉在鄂东一带秘密传播弥勒教,集众念佛,谋举义旗。徐寿辉加入该教,发动并组织群众,准备起兵反元。
1351年9月(至正十一年八月),他们与麻城邹普胜等起义,10月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黄州等处。他们在蕲水建立“天完国”政权,徐寿辉被拥立为帝,以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大将军,建元“治平”。
次年初,徐寿辉遣部将丁普郎、徐明远等攻克汉阳和江夏(今武昌,当时为武昌府治所在地)等地。不久汉阳、武昌又被元军夺回,1355年(至正十五年)徐寿辉部再克汉阳、武昌。翌年春,倪文俊在汉阳凤栖山下建造宫殿,迎徐寿辉据之。天完国遂迁都汉阳,汉阳作为天完国都仅三年多的时间,正值战乱时期,不可能大兴土木,所谓宫殿只能因陋就简。后迭经兵燹,早已湮没不存,今天连故址也不知在何方。
倪文俊位居丞相,握天完国实权,居功自傲,欲杀徐寿辉自立,未遂而逃,奔赴黄州与部将陈友谅合兵。陈友谅佯装出迎,布伏兵于城门,伺倪文俊入城时击杀之,陈友谅自称平章。1359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杀另一将领赵普胜(双刀赵),迎徐寿辉居江州(今江西九江),天完国都乃从汉阳迁到江州。此时徐寿辉已成傀儡,徒拥虚器。陈友谅自称汉王,事权全归于己。1360年(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挟徐寿辉率舟师东行,杀徐于采石江中,遂在当地五通庙自称汉帝,改年号为大义。
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等西上,攻入江州,陈友谅退往武昌,于是武昌便成了陈友谅政权汉国的都城。1363年8月(至正二十三年七月),陈友谅与朱元璋部在鄱阳湖决战,大败。9月,陈友谅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中流矢,箭贯其颅及睛而死,诸军溃散。
部将张定边奉陈友谅次子陈理返回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10月,朱元璋进兵武昌,久围不克,在准备屠城之时,有“诡谲秀才”吴彻求见,吴赋诗劝说朱元璋放弃攻城,撤围返建康(今南京)。次年春朱元璋复至武昌督战,再次攻城,被围困六个月之久的武昌城终被攻破,陈理率张定边等出降,汉国遂灭。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时期 武昌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来源:人文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