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置于“二战”叙事应有位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0 08:00 1

摘要: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一些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由于其镌刻和承载着民族荣耀和国家伤痛,而注定被世人永远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的受降仪式不仅场面宏大而且意义深远,既是中国军队军事胜利的具体表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见证。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一些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由于其镌刻和承载着民族荣耀和国家伤痛,而注定被世人永远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的受降仪式不仅场面宏大而且意义深远,既是中国军队军事胜利的具体表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见证。

于细节处审视受降现场

由彭秀良、吴乾两位学者联袂撰写,今年6月出版的历史纪实作品《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实录》(以下简称《见证》),依托大量档案文献和详实口述记载,系统梳理了中国战区日军受降的整个过程和历史情境。该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历史阐释体系,生动展现了1945年中国战区受降的真实场景及其历史意义,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二战”中国战区的窗口。

在一般性历史叙事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区,其受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个单纯的胜利符号——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对于遭受长达14年蹂躏与磨难的中国人民来说,日本投降签字不仅仅是一个简要仪式,更是中华民族雪洗前耻、焕发新生的伟大见证。

该书分五个章节,既对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和16个受降点的仪式分别进行介绍,又选取其中4个特别受降区予以重点描摹,由此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书中,作者细致还原了受降仪式上的空间布置、人员站位、仪式流程等具体细节,这些看似繁杂琐碎的记载实则构成了彼时中日权力关系的视觉化表达。书中记录中方刻意设计的座位高低、会场布置乃至受降书递交时的细微动作,都在无声地重构中日之间的权力关系,将胜利与战败的政治现实转化为一种可见的仪式秩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见证》一书通过众多亲历者的口述与回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庞大的见证者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不仅有何应钦、冈村宁次等活跃于历史舞台中心的“大人物”,还有那些长期被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小人物,如负责会场布置的普通工兵、站岗执勤的年轻士兵。这些多元视角的聚焦与汇集,打破了单一化的历史叙事,使受降仪式不再是扁平化的胜利宣言,而成为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历史现场。

不回避受降过程中的争议

该书对中国战区而非地理“中国”的界定与强调,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对中国战区这一军事概念的界定与强调,旨在提醒人们,中国抗战是在划分若干特定战区情况下所进行的军事斗争,深受国际政治格局和军事现实的影响与制约。

书中详细记录了各战区的受降过程与区别差异,深刻揭示了抗战胜利之际中国内部的政治军事的不平衡性。国民党政府企图通过受降仪式确立自身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而这一努力背后预示着战后中国政治格局演变的复杂性。通过对受降地域、军队调动及接收过程的细致梳理,该书为人们理解抗战胜利如何直接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地缘提供了宝贵资料。《见证》一书还收录了许多新闻报道、现场照片及舆论反应,昭示了受降这一历史事件如何被当时的中外媒体所建构和传播。媒体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意义的生产者。该书正是通过分析不同媒体对受降仪式的宣传报道、照片遴选及评论倾向,引导读者理解受降仪式这一历史时刻如何被同时代人所认知和接受,以及这种认知和接受又如何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集体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见证》一书并没有回避受降过程中中日之间的各种争议,书中客观记录了围绕受降地点确定、参与者身份、仪式流程等问题所进行的各种争论,甚至包括中日双方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微妙博弈。这些内容的存在并没有削弱历史事件的庄严性,反而呈现出历史本身的复杂质地,增强了文本叙事的深度与可信性。历史写作的最高境界或许不在于为过去提供某种答案,而在于保存过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让后人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与检省。

重构记忆,找回中国“二战”坐标

在中西方对“二战”历史记忆争夺日益激烈的当下,《见证》一书提供了关于如何记忆“二战”的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案。中国抗战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曾一度被国际“二战”叙事边缘化,而本书通过对受降仪式的聚焦和铺陈,将中国重新置于“二战”叙事的应有位置。这绝非一种简单的民族主义叙事,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密钩沉,还原中国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这种还原对于构建更加平衡更加多元的全球“二战”记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见证》一书最终告诉我们,历史记忆从来不是被动的记录和叙事,而是主动的解读与建构。

该书在结束语中写道:“永远铭记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当打开《见证》一书,重新走进那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不仅看到过去的光荣与胜利,更看到了现实的复杂与诡异。这种看见,或许正是历史研究最为珍贵的礼物——它绝不是简单地为过去提供某种定论,而是为人们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见证》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关键时刻的真实记录,更是一部告诫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警示篇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