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困局、预制菜吐槽不断:东哥入局能否打破行业死循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0 05:19 1

摘要:暴雨天的十字路口,外卖骑手披着湿透的雨衣,电动车轮溅起的水花打在裤腿上,他紧盯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倒计时 —— 从接单时的 30 分钟,到现在只剩 8 分钟,而距离顾客小区还有三个红绿灯。

暴雨天的十字路口,外卖骑手披着湿透的雨衣,电动车轮溅起的水花打在裤腿上,他紧盯着手机上不断跳动的倒计时 —— 从接单时的 30 分钟,到现在只剩 8 分钟,而距离顾客小区还有三个红绿灯。

为了赶时间,他猛拧电门闯过黄灯,身后传来汽车刺耳的刹车声。这不是电影里的惊险镜头,而是无数骑手的日常:配送时间从几年前的 45 分钟一步步压缩到 30 分钟,每单单价却在三年里降了近两成,跑单越多反而越赚不到钱,只能靠拼命抢时间、多接单来维持收入。

写字楼里的白领小林对着打开的外卖盒皱起了眉。花 30 块点的红烧肉,用微波炉加热后肉柴得像嚼蜡,酱汁凝固成块状,连带着配菜的青菜都软塌塌没了口感。她忍不住吐槽:还不如自己煮碗泡面,至少新鲜热乎。这并非个例,预制菜的泛滥让外卖渐渐失去了 现做 的灵魂,消费者花了钱却吃不到期待的品质,差评里 预制菜加热痕迹明显 ,口感差 成了高频词。

骑手的 "" 与消费者的 "",像一根绳子的两端被同时拉紧。咱们点外卖图的是方便快捷,结果骑手为了赶时间跑断腿,安全没保障;消费者花了钱,吃得不舒心,甚至怀疑 这钱花得值不值。当平台把成本压力转嫁给骑手,把品质妥协丢给消费者,外卖行业就陷入了 骑手越拼越亏,消费者越点越怨 的怪圈。

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句老话,道破了外卖平台低价背后的残酷真相 —— 所谓的 "实惠",不过是把平台、商家、骑手都压一压,硬生生挤出的价格空间。商家外卖抽成高达 20%-25%,中小餐馆几乎无利可图;骑手为多接单不得不 "自愿" 放弃社保。某团投入 20-30 亿研发的 "超脑" 系统能把骑手路径算到每米,却算不出安全风险。平台把算盘打得噼啪响,就是没算过人心:当商家偷工减料、骑手无视红灯、消费者吃得糟心,这个商业闭环早已裂痕斑斑。

想从某团嘴里抢食,好比虎口拔牙 —— 东哥入局外卖赛道的难度可想而知。行业预测他最多能拿下 10% 市场份额,还得从饿了么分流,三年起步期得持续烧钱。某团在三四线城市的基本盘利润薄却壁垒高,根本啃不动。所以东哥聪明地主攻一二线城市,这些地方消费者对后厨直播、骑手保险更买账,毕竟谁不想看着厨师做菜,谁不心疼骑手风吹日晒没保障?

但别指望东哥能带来低价,他本就没这基因。真要拼低价,某多多入局才可怕,不过那只会把商家压得更惨。东哥的价值在于当搅局者:逼着行业改善骑手保险,推动后厨透明化。这些事不大,却是骑手和消费者盼了多年的 定心丸

说到底,外卖行业的死结还是消费力。消费者就那么些钱,贵了就不买,平台只能压榨各方。可 饮鸩止渴 终有尽头,老祖宗早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超级平台与其盯着每年增长,不如想想:一个公司人见人恨,赚再多钱也像在流沙上盖楼。拿出点利润给骑手交保险、给商家降抽成,短期少赚点,长期才能走得稳。

东哥来了,未必能颠覆什么,但至少让行业抖了抖。当外卖成了 3 亿人的日常,当骑手电动车穿梭在每个街角,我们真要困在 平台压商家、商家挤骑手、骑手赶时间 的死循环里吗?

少些逐利疯狂,多些责任担当,让小哥跑得安心,我们吃得放心 —— 这从来不该是选择题,你说呢?

来源:花生哥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