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柚柚编辑| 文静初审|小满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说起央视主持人,大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那些端庄得体、字正腔圆的荧屏形象。
鲁健和郑天亮这两个名字,可能很多观众都不陌生,一个主持过《今日关注》《中国新闻》,一个长期坐镇《午夜新闻》《朝闻天下》。
谁能想到,这两位分别活跃在不同时段的主持人,竟然是结婚21年的夫妻?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有15年时间过着"分居式"婚姻,一个月只能见两次面,说不了几句话。
这样的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们的婚姻又是如何维系到今天的?
2001年的内蒙古赤峰,秋天来得特别早。
那年央视把两个年轻主持人派到赤峰电视台基层锻炼,一个是来自内蒙古的小伙子鲁健,一个是刚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南方姑娘郑天亮。
鲁健对这个干练的女孩一见钟情。
郑天亮不是看不出来,只是她心里有个原则:坚决不找同行。
媒体人的作息有多乱,工作压力有多大,她太清楚了。
两个搞新闻的凑一块,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鲁健被拒绝过好几次,但这个内蒙古汉子认准的事,不会轻易放弃。
有天晚上郑天亮加班到很晚,饿着肚子回宿舍,推开门发现桌上放着一个保温盒,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面疙瘩汤。
旁边压着张纸条,鲁健写的字有点潦草:"知道你晚上不吃饭对胃不好,食堂阿姨教我做的,不知道味道行不行。"
那碗汤郑天亮喝得很慢。
她想起自己在北京上学时,每次期末赶论文熬夜,妈妈总会煮面疙瘩汤送到学校。
这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北方男人,心思竟然这么细腻。
从那之后,郑天亮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感情。
2004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
两个人趁着采访间隙,偷偷跑去民政局领了证。
没有婚礼,没有宾客,甚至连婚纱照都没拍。
郑天亮开玩笑说:"咱俩这算是裸婚鼻祖了。"
婚房是单位分的50平米老房子,墙皮都有点脱落。
鲁健拿出攒了三年的6000块钱,两个人跑遍了北京的家具市场。
郑天亮相中一套沙发要1800,鲁健说太贵了,拉着她去批发市场淘,最后花800块买了个差不多的。
就这样,床、沙发、餐桌、衣柜,6000块钱置办得满满当当。
搬进新家那天,鲁健抱着郑天亮转了三圈。
虽然房子小,虽然家具都是拼凑的,但那是属于他们的第一个家。
郑天亮靠在鲁健肩上说:"只要咱俩在一起,多破的房子都是温暖的。"
那时候的她不会想到,这句话很快就要接受考验了。
婚后的甜蜜期没维持多久,工作的安排就把两个人推向了不同的轨道。
鲁健接手《今日关注》和《中国新闻》,都是白天时段的节目,早上七点就要到台里准备,晚上六七点才能收工。
郑天亮呢,被安排主持《午夜新闻》,下午三点到台里化妆准备,一直播到凌晨两三点。
这样的作息,意味着鲁健早上出门时郑天亮还在睡觉,郑天亮晚上出门时鲁健已经睡下了。
两个人就像两条平行线,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很难碰面。
最夸张的时候,他们一个月只见了两次面,总共说了四句话,还都是"今天几号了""冰箱里没菜了"这种日常琐事。
家变成了一个中转站。
鲁健每天凌晨会醒来一次,等郑天亮回家。
听到钥匙开门的声音,他会迷迷糊糊地问一句:"今天顺利吗?"
郑天亮轻声回答"嗯",然后蹑手蹑脚地洗漱。
等她钻进被窝,鲁健已经又睡着了。
日子越过越拧巴,两个人都在想办法维系这段感情。
鲁健发现郑天亮深夜回家总是口渴,北京的暖气房特别干燥,她嗓子经常不舒服。
他就每天去菜市场挑西瓜,专门买那种沙瓤的,水分足。
菜市场的大叔都认识他了:"小伙子,又来给媳妇买西瓜啊?你这么挑,我家西瓜都快被你敲遍了。"
鲁健挠挠头笑:"没办法,我媳妇工作辛苦,得让她吃最好的。"
他会把西瓜切好放冰箱,留张小纸条:"宝贝,凌晨回来吃块西瓜再睡。"
郑天亮每次看到这些纸条,眼眶都会湿润。
有时候是"今天降温了,多穿点",有时候是"冰箱里有鸡汤,记得热热喝"。
这些字迹潦草的小纸条,郑天亮攒了厚厚一叠,藏在床头柜里。
郑天亮也在努力。
她知道鲁健是北方人,最爱吃面食。
周末难得休息,她就泡在厨房里,跟着视频学做刀削面、烙饼、包子。
第一次做刀削面,削得到处都是,面条粗细不一,鲁健吃得却特别香,说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刀削面。
2007年,大女儿出生。
本该是家里最幸福的时刻,却让这对夫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孩子谁来带?
两个人的工作时间根本没法照顾婴儿。
月嫂请了两个月,之后呢?
郑天亮的父母看出了女儿的焦虑。
老两口也是媒体人出身,太懂这行的不容易了。
他们主动提出把孩子接回烟台抚养。
做这个决定时,郑天亮在电话里哭了很久。
她不是不想带孩子,可现实摆在那里,她每天深夜才下班,鲁健白天要工作,孩子跟着他们只能整天给保姆带。
女儿被接走那天,郑天亮抱着孩子不肯松手。
小家伙穿着粉色的连体衣,睡得特别香,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和爸妈分开。
鲁健站在旁边,眼睛也红了。
他拍拍妻子的肩:"咱们每个月都回去看她,等熬过这几年就好了。"
从那以后,鲁健和郑天亮每一两个月就要坐火车回烟台。
有时候是周末,有时候是节假日。
火车上八九个小时,两个人难得可以坐在一起说说话。
聊女儿长高了没,聊最近工作的压力,聊什么时候才能一家人团聚。
2016年二胎出生,岳母专程来北京帮忙。
这次他们换了个100平米的房子,总算不用再"两地养娃"了。
老房子的50平米装不下两个孩子,也装不下一家五口的生活。
新房子虽然贷款压力大,但看到一家人能住在一起,什么困难都值得。
转机出现在2019年。
郑天亮调岗了,从《午夜新闻》调到《朝闻天下》。
早间新闻意味着她要早起,但下午就能回家。
这个消息公布那天,鲁健激动得在台里走廊上转了好几圈。
15年,整整15年。
他们终于可以像正常夫妻一样,早上一起吃早饭,晚上一起吃晚饭,睡前还能聊聊天。
不用再靠小纸条传递关心,不用再在凌晨醒来等对方回家。
鲁健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为了这一天,我努力了15年。"
配图是他和郑天亮的合影,两个人笑得特别灿烂。
评论区里全是祝福,很多同事都说不知道他们经历了这么多。
郑天亮看到这条朋友圈,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她回复:"是我们一起努力了15年。"
这些年的委屈、辛酸、坚持,都在这句话里了。
现在的他们,早上会一起送孩子上学,晚上一起辅导作业。
周末带着两个女儿去公园,吃郑天亮亲手做的面食,听鲁健讲工作中的趣事。
女儿问妈妈:"你们以前为什么总见不到面呀?"
郑天亮摸摸女儿的头:"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努力工作,为了给你们更好的生活呀"
这个家能走到今天,岳父岳母功不可没。
老两口把外孙女从襁褓带到上小学,后来又来北京帮忙带二胎。
他们自己也是媒体夫妻,年轻时也经历过聚少离多,所以特别理解女儿女婿的不易。
岳母说:"年轻人的事业正在上升期,我们老两口还能动,能帮一把是一把。"
就是这样朴素的想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放下烟台的安逸生活,来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帮忙。
鲁健对岳父岳母的感激,都化成了实际行动。
给老人换了大电视,方便他们看节目。
每个月陪老人去医院体检。
逢年过节带着全家去旅游。
他说:"爸妈为我们付出太多了,我们做什么都补偿不了。"
这个家的幸福,是两代人一起用心经营出来的。
老一辈的无私付出,年轻一辈的相互扶持,大家都在为这个家努力着。
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宣言,没有浪漫到极致的惊喜,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陪伴。
结语鲁健和郑天亮的故事,没有狗血的误会,没有戏剧性的转折,有的只是两个普通人为了爱情和家庭的坚守。
15年错位的作息,15年聚少离多的煎熬,他们用细节和真心维系着这段婚姻。
小纸条、西瓜、面食,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串起了一个家庭的温暖。
日子就是这么过的,没有捷径,只有用心。
当两个人都愿意为这个家付出,当两代人都在托举这份幸福,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再平淡的生活也能开出花来。
信息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资料
《中国新闻》《朝闻天下》节目组公开信息
央视主持人工作档案
来源:龍影Jacki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