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内部慌了?赫什爆料再炸锅,特朗普 71 分钟演讲露破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00:21 1

摘要:最近几天,美国政坛又被炸得不轻。那位曾揭露“北溪事件”的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再一次放出了惊人爆料:白宫内部正在为特朗普的“认知状态”发愁。消息一出,整个华盛顿立刻紧张起来。

最近几天,美国政坛又被炸得不轻。那位曾揭露“北溪事件”的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再一次放出了惊人爆料:白宫内部正在为特朗普的“认知状态”发愁。消息一出,整个华盛顿立刻紧张起来。


这一次,不只是媒体起哄,连一些政府高官都开始私下打听——特朗普,到底怎么了?

9月30日,特朗普出现在弗吉尼亚的匡蒂科海军陆战队基地。那是一次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演讲——面对的是一群将军和高级军官。可没想到,这场演讲一讲就是71分钟。
时间不算太长,但现场气氛却异常尴尬。

不少与会者后来透露,特朗普的状态非常反常。他讲话节奏混乱、语气起伏怪异,时而兴奋,时而恍惚。有段时间,他甚至在同一个话题上绕来绕去,说了十几遍“美国的伟大”,却始终没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政策思路。

现场有官员悄悄交换眼神——这已经不是“临场发挥不好”,更像是注意力无法集中
最让人不安的,是他整场几乎没提到关键军事议题,却反复强调自己的“历史成就”,还声称“解决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听众面面相觑——这事什么时候发生的?

如果只是一次口误也就罢了,但过去几个月,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出现“说错话”的情况:

把盟友国家的领导人名字混淆;把前官员的职务叫错;有时甚至会中途停顿几秒,像是在回忆自己刚说到哪一段。

这些细节,赫什的报道里都提到过。消息源称,白宫幕僚们已经多次在内部会议上讨论总统的状态问题。

面对赫什的爆料,白宫第一时间发声,语气相当强硬。发言人称“总统状态良好、精力充沛”,所有传闻都是“别有用心的攻击”。
这样的回应,其实并不让人意外。特朗普此前就多次被质疑“认知能力下降”,每次白宫的标准反应都是:坚决否认。

但问题在于——这次的爆料人是赫什。

这位老记者在美国媒体界的地位不容小觑,当年揭露美军在越南美莱村屠杀事件时,就是他拿下了普利策奖。几十年来,他的调查报道多次撼动美国政治。换句话说,他不是那种“为流量造新闻”的人。
所以,当赫什说“白宫内部出现忧虑”时,媒体和公众都不再把它当作普通的八卦。

与此同时,民调数据也在增加这场风波的可信度。根据益普索10月初的调查,超过46%的受访者表示担心特朗普的身体或精神状态“可能影响执政能力”。其中,18%的共和党支持者也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这说明,事情已经从“舆论热度”变成了“政治风险”。

特朗普本人当然不甘示弱。就在赫什爆料后第二天,他在社交平台上反击,声称自己“比任何总统都聪明、健康”。他还再次提到自己“通过了一项认知测试”,并以此证明自己状态良好。
然而,那项测试的内容——诸如“从100里不断减去7”“记住几组词汇”——实在太简单,很多专家都指出,这种测试更多是筛查老年痴呆早期征兆,根本无法评估处理复杂国家事务的能力。

换句话说,这样的“自证”,反而让质疑的声音更大。

赫什这次的报道之所以引发轰动,不仅是因为特朗普个人的状态,更因为它触动了一个敏感话题——美国政府的执政稳定性

要知道,美国历史上已经有过类似的情形。上世纪80年代,里根在任晚期就因记忆力衰退被媒体称为“帝王痴呆”,当时的白宫高层为了掩盖这一点,几乎形成了一个“影子行政系统”。
如今,特朗普的情况被拿来与里根比较,不只是巧合。

区别在于,当年的信息传播还不发达,白宫还能控制舆论;但现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美国几乎是“放大镜社会”——一旦有一点异样,民众就能迅速感知、讨论、放大。

再加上今年美国正值政治敏感期,各派博弈激烈,一旦总统被质疑“失去判断力”,那影响可不只是形象问题。

政府团队的决策会被拖慢;官员执行政策时可能犹豫;外交场合上的发言失误,甚至可能被对手国家解读为“战略信号”。

这也是为什么赫什的报道一出,白宫内部立刻陷入紧张。有人担心,如果再有类似场面被拍到或泄露出去,可能直接冲击国际信任。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美国过去几年政治极化严重,政党内斗不断。如果连总统本人的认知能力都成了争议焦点,那这场“信任危机”恐怕会成为压倒美国政治稳定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71分钟的演讲,到白宫的否认,再到赫什的爆料,美国政坛这场风暴显然还没到尽头。
现在,舆论已经不再纠结于“特朗普是否生病”,而是开始质疑:一个被广泛怀疑判断力的领导人,能否继续维系美国的政治秩序?

赫什的文章,或许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政坛的裂痕——无论是制度性还是心理性的——正在被一点点放大。
而在这种氛围下,白宫的“表面平静”,反而显得更让人不安。

因为,越是强调“没问题”,就越像是已经出了问题。

来源:历史有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