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布多的哈萨克人: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01:14 1

摘要: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的清晨,牧民巴特尔,他是哈萨克人,说着哈萨克语,可是护照上的国籍却写着蒙古国。这片北纬48度的高原上,海拔有着将近3000米,曾经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科布多。

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的清晨,牧民巴特尔,他是哈萨克人,说着哈萨克语,可是护照上的国籍却写着蒙古国。这片北纬48度的高原上,海拔有着将近3000米,曾经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科布多。

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50万人口在这里生活着,这就是今天的蒙古国。

喀尔喀蒙古人占了八成,是这个国家的主体。但在西部边陲,靠近中俄哈三国交界的地方,却聚居着近20万哈萨克人。他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呢?这就要从三百年前开始说起。

皇太极时期,喀尔喀蒙古开始向清朝进献"九白之贡"。一头白驼,八匹白马,看起来不值几个钱,但这是一种态度。他们承认了清朝的天下体系,却依然在自己的草原上放牧,清朝也没打算真的去管他们。

168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准噶尔大汗噶尔丹带着三万骑兵东进,土谢图汗部的营地燃起大火。

噶尔丹想重现成吉思汗的辉煌,统一所有蒙古部落。康熙很着急,他正在和沙俄谈判尼布楚的边界问题。为了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清朝在谈判桌上让步了很多。

第二年签了条约,康熙开始调兵遣将。1691年的多伦诺尔,是一次精心安排的政治仪式。康熙的大帐在中心,喀尔喀三部和内蒙古四十九旗的首领们围成一圈。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从那一天起,喀尔喀蒙古正式成了清朝的一部分。

策棱这个名字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娶了康熙的十女儿。打仗是把好手,外交也不含糊。

1727年,他在恰克图和俄国人谈判,签下了《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雍正很欣赏他,1731年从土谢图汗部划出十九个旗,专门给他设了个赛音诺颜部。喀尔喀蒙古从此变成了四部。

就在清朝忙着整顿北疆的时候,西边的哈萨克人正在经历浩劫。1718年,哈萨克汗去世,内部四分五裂。准噶尔军队像蝗虫一样扑来,烧杀抢掠。

哈萨克人后来把这段日子叫做"阿克塔班-舒宾德",意思是赤脚逃难。据后来的史料估算,近三分之一的哈萨克人在这场灾难中死去。

1757年,清军终于平定了准噶尔。消息传来,哈萨克人奔走相告。他们派使者到北京,表示愿意臣服。乾隆很大方,不但接受了他们的归附,还允许他们到新疆放牧。

从伊犁河谷到阿尔泰山脉,越来越多的哈萨克毡房出现了。一部分人继续向东,进入了科布多地区。

科布多这个名字,在蒙古语里是"鹿"的意思。这里曾经是准噶尔的地盘,1761年设了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要说清楚一点,科布多不属于喀尔喀蒙古,它是单独的军事辖区。清朝在这里驻扎了大约两千人的军队,管理着包括哈萨克人在内的各族牧民。

1904年,科布多一分为二。阿尔泰地区独立出去,成了阿尔泰办事大臣辖区。剩下的地方还叫科布多,面积大概20万平方公里。谁也没想到,八年后这里会改旗易帜。

1912年初,清帝退位的消息传到草原。乌里雅苏台的喀尔喀王公们蠢蠢欲动。他们背后站着沙俄,手里拿着俄制步枪。6月,五千蒙古骑兵包围了科布多城。

城里的参赞大臣和五百清军,加上一千多民团,坚守了两个月。新疆的援军被俄国人挡在半路。8月20日,城破了。喀尔喀蒙古的旗帜插上了城头。

英国学者James Crawford后来评价说,1911到1924年间的外蒙古,国际法地位极其复杂。实际控制、国际承认、宗主权,这些概念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1915年的《中俄蒙协约》还在说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但科布多已经被喀尔喀控制了,协约对此只字不提。到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外蒙古独立成了既成事实。

今天的科布多分成了三个省。巴彦乌列盖省4.56万平方公里,九成以上是哈萨克人。乌布苏省6.94万平方公里,科布多省7.6万平方公里。加起来将近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样从清朝的版图变成了蒙古国的西部边疆。

蒙古国统计局2020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有15到20万哈萨克人。他们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哈萨克文。每年那达慕大会,哈萨克人的摔跤手总是特别引人注目。

全世界1800万哈萨克人,散居在不同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有1200万,中国有160万,乌兹别克斯坦有80万。蒙古国的这20万,是人数最少的一支,却有着特殊的历史。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准噶尔的屠刀东迁,在清朝的羽翼下喘息,又在改朝换代的乱局中成了蒙古国公民。

中国社科院的厉声研究员说,1912年的科布多事件反映了清末民初边疆控制力的衰落。蒙古国科学院的巴特巴雅尔院士则认为,这是蒙古民族统一进程的一部分。立场不同,解读自然不同。

历史就是这样,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面向。对喀尔喀蒙古人来说,这是统一;对清朝来说,这是丧失领土;对哈萨克人来说,这是命运的又一次转折。

联合国大会第68/262号决议有100个国家支持wu国的领土完整,这是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的事。往前推一百年,科布多变更归属的时候,国际社会还没有今天这套规则。强权就是公理的时代,小民族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

南苏丹2011年独立公投,98.83%的人选择独立。这是通过程序正义实现的分离。而1912年的科布多,是骑兵决定的归属。时代不同,方式不同,但边缘地区的分离似乎总有某种必然性。

波兰的领土在历史上反复变动。1795年被瓜分,1918年复国,1939年再次消失,1945年整体西移200公里。失去东部18万平方公里,得到西部10万平方公里。150万波兰人东迁,350万德国人西迁。

巴特尔的爷爷还记得族人讲述的迁徙故事。从天山北麓到阿尔泰山,从躲避战乱到寻找水草,一代代人在路上。现在他们不用再迁徙了,巴彦乌列盖就是家。蒙古国护照让他们可以去俄罗斯打工,也可以到哈萨克斯坦探亲。

科布多河还在流淌,从阿尔泰山的冰川流下,穿过这片高原。河水不问归属,只是流淌。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管护照上写着什么,日子还是要一天天过下去

来源:兵戈天下之阿辉说环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