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在直播中分享当年国家队的残酷竞争环境时,一番“我们的比赛不能输”的言论引发热议,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国乒的成败观,原话为“我们不能输,不是输了这一次下一次告诉你没事下次再来,就是不能输,什么公开赛这比赛那比赛就是不能输。我们当年也会偶
近期,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在直播中分享当年国家队的残酷竞争环境时,一番“我们的比赛不能输”的言论引发热议,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国乒的成败观,原话为“我们不能输,不是输了这一次下一次告诉你没事下次再来,就是不能输,什么公开赛这比赛那比赛就是不能输。我们当年也会偶尔输,但都是偶尔,绝对不能经常输,输了就没下次了,哪有那么多下次下次的,而且我们那时候参加比赛就6个人,所以哪有这么多机会等着你。”这番言论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球迷对国乒成败文化的大讨论
张继科在直播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当年国乒的残酷竞争环境,他特别强调,“输了就没下次了,哪这么多下一次下一次”,他透露当年每次比赛只有六个名额,机会非常宝贵,一旦失败就可能失去下一次参赛的机会,这位史上最快完成大满贯的运动员还分享了对冠军心态的理解:“越拿冠军越放不开,越没冠军也越放不开。”对于有网友提到马龙似乎很享受比赛的说法,张继科直言不讳地回应:“那是他对外说的,实际上他不可能享受比赛的过程,我非常了解他。”
张继科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回看国乒历史,他所说的“输了就没下次”在不少球员身上得到了验证,刘诗雯在2018年瑞典世乒赛团体赛决赛中2-3不敌伊藤美诚,加上之后因伤病影响,即使她在2019年获得了世乒赛女单冠军,最终还是失去了奥运会单打资格;朱雨玲更是因为瑞典公开赛女单决赛0-4惨败伊藤美诚,加上2019年奥地利公开赛再次输给同一对手而逐渐被边缘化,这些实例似乎佐证了张继科所说的“输了就没下次”的残酷规则,在那个国乒人才济济的时代,一场关键外战的失利确实可能改变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当球迷们用马龙的职业生涯来反驳张继科时,确实也有充分理由,马龙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先后参加过八次世锦赛,仅获得两次冠军,2009年,马龙在世界杯上输给了白俄罗斯选手萨姆索诺夫;2017年,他在世界杯半决赛中以3-4被德国名将波尔逆转,更让人意外的是,马龙甚至在2023年世界杯上连续输给张本智和与林昀儒,一年内在世界杯上连输两场外战,但这些失败并没有阻碍马龙成为乒坛传奇,他不仅六块奥运金牌挂胸前,成为中国奥运史独一份,还收获了31座世界冠军奖杯,是男乒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与张继科描述的那个“不能输”的时代相比,当今国乒对待输球似乎更为宽容,拿球迷们印象十分深刻的2022赛季来说,国乒总共输了18场外战,其中男单15场,女单3场;更令人震惊的是,在2024年10月12日这一天(亚锦赛),国乒经历了可能是历史上“最闹心的一天”,狂输9场外战,其中包括4场男单、3场女单和2场男双,王楚钦、梁靖崑、王艺迪等重点培养对象纷纷败给外国选手,这种现象在张继科那个“只有六个参赛名额”的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但张继科的话放在今天,难道真的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首先,张继科时代的国乒,每次比赛只有六个名额,机会珍贵不容有失,而如今参赛名额增多,选手们有了更多试错空间,那为什么现如今的国乒选手能拥有更多的试错空间?首先核心原因是优秀人才稀缺以及竞争力下降,尤其男队梯队建设跟不上,所以在给予更多年轻运动员机会的同时,不得不给予他们更多的输球包容性
其次是时代的变迁,张继科的话在他所属的时代和环境下是高度真实的,那种残酷的竞争压力确实锻造了国乒一代代的冠军,也维系了国球的辉煌,但时过境迁,简单地重复“输了就没下次”的残酷法则,在当今的竞技运动上,这种“完全否定”的竞争文化的价值观一定是不现实以及不被认可的,并且这样也能更好地平衡成绩与运动员的健康发展,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避免过度依赖少数主力,这几乎是所有走向世界的竞技运动项目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张继科的“不能输”理念,体现了国乒对外战失利零容忍的传统态度,这种高压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锻造了一批顶尖选手,但“六金王”马龙的乒坛生涯成功经历,则展示了失败后重新站起的可能性,并证明了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并非只有“不允许失败”这一种,这就好比前国乒名将郝帅曾经的一番评价:“张继科的天赋百年一遇”,但“马龙是官方唯一的GOAT”,这两种不同的成功模式,恰恰说明了成才路径的多样性
来源:十点街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