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十年后,她带着世界领先的科研理念回到祖国,带领团队研发出让全球医药界瞩目的抗癌新药。
一位从中大校园走出的甘肃姑娘,远渡重洋求学英伦,又在大洋彼岸的实验室里探索科学奥秘。
数十年后,她带着世界领先的科研理念回到祖国,带领团队研发出让全球医药界瞩目的抗癌新药。
她就是夏瑜,康方生物的创始人和掌舵者。
从兰州到广州,从纽卡斯尔到波士顿,再回到珠江畔的中山,这位女科学家的每一步都在为中国医药创新添砖加瓦。
她带领团队研发的依沃西,在临床试验中表现优异,甚至超越了被称为“药王”的K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药的实力。
夏瑜与生物科学的缘分,始于中山大学的校园。
在中大完成生化专业学习后,她获得宝贵机会前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深造,并在那里取得了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又远赴美国继续求学。
她先后在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参与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随后又进入拜耳等国际制药企业积累经验。
2008年,受友人邀约,夏瑜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加入一家医药研发企业担任高管。
这次回国让她亲眼看到了国内患者面临的用药困境。
她发现,当时国内自主研发新药的能力还很薄弱,欧美研发的创新药物,中国患者平均要等待近十年才能用上,而且价格高昂得令人咋舌。
“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等待的局面。”夏瑜后来回忆道。
正是这次经历,让她萌生了在中国开发全球领先新药的念头——她要让中国患者能第一时间用上最好的药。
2012年春天,45岁的夏瑜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
她与三位同样拥有海外背景的博士朋友共同创立了康方生物,公司选址在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
几位创始人给公司取名“康方”,寓意“健康之道”,英文名“Akeso”则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康复女神,寄托着他们治病救人的初心。
起步阶段,康方生物并不被投资界看好。
夏瑜和伙伴们费尽周折,才从几位南方企业家那里筹集到约3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这笔钱在需要长期高投入的生物制药领域,简直微不足道。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夏瑜记忆犹新。
为了招聘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不惜驱车数十公里前往广州,借用朋友所在医院的会议室进行面试。
从一间简陋的办公室起步,夏瑜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研发之路,着手构建覆盖药物研发全流程的ACE平台。
2015年,康方生物迎来了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正在寻找针对CTLA-4蛋白的免疫疗法候选药物,而康方生物恰好有一款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同类药物AK-107。
夏瑜之前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恰好结识了对方业务拓展团队的成员,于是她立即主动联系。
经过严格的技术评估和商务谈判,康方生物最终以2亿美元的价格,将这款候选药物授权给默沙东。
与默沙东的成功合作为康方生物赢得了投资界的关注,但夏瑜的眼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方向。
同样在2015年,康方生物启动了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的研发项目。
这在当时被业内视为一场冒险,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同时阻断PD-1和VEGF通路的双特异性抗体成功先例。
双特异性抗体的概念虽然早在几十年前就被提出,但技术难度极高。
夏瑜曾解释说,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让两个靶点协同工作,在人体内互不干扰,还能精准作用于肿瘤微环境”。
尽管前路未知,夏瑜依然坚定地推进这个项目。
她始终将康方生物定位为一家以科学进步为驱动的企业。如今,在公司3500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我们专注于前沿科学、创新生物学和尖端技术,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夏瑜的这句话,或许揭示了康方生物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2024年秋天,康方生物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高光时刻。
在美国圣迭戈举行的肺癌学术会议上,康方生物公布了依沃西与默沙东K药的“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使用依沃西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1.1个月,而使用K药的对照组仅为5.8个月。
这意味着依沃西将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9%,风险比达到0.51的优秀水平。
消息公布后,康方生物股价应声大涨16%,祝贺的消息从世界各地涌向夏瑜。
华尔街日报将这一突破称为“中国医药创新的标志性事件”,其他国际媒体也纷纷评价这是“抗癌领域迎来的中国时刻”。
依沃西作为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阻断PD-1和VEGF两条信号通路,实现“一药双靶”的协同治疗效果。
除了依沃西,康方生物的另一款重磅产品,全球首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卡度尼利也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康方生物商业化销售收入达到14.01亿元,同比增长49.20%,相当于每天靠药品销售进账近800万元。
如此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依沃西和卡度尼利这两款全球首创双抗药物的强劲表现。
如今,康方生物已从创业时的四人团队,发展成为拥有3500名员工的创新型药企,公司市值突破1200亿港元,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但夏瑜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她继续带领团队向更广阔的治疗领域探索,致力于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正如她在中山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上对学子们的寄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大的百年校训,从我的大学时代至今,一直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头条深一度#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