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上海戏剧节,有人把随手拍的生图甩进群里,像素糊得像块抹布,还是炸出一串感叹号。
“董卿怎么老成这样了?
”——上周上海戏剧节,有人把随手拍的生图甩进群里,像素糊得像块抹布,还是炸出一串感叹号。
帽子压到眉毛,黑色卫衣领口洗得发白,站在剧场最后一排鼓掌,巴掌拍得比谁都认真。
要不是旁边工作人员喊她“董老师”,八成会被当成哪个着急接娃放学的大姐。
热闹归热闹,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她居然在记笔记。
老式横格本,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手机反而塞在兜里没亮过。
散场后几个家长堵着问她“孩子背不下台词怎么办”,她蹲在地上直接开练,示范完一段《木兰辞》,嗓子有点劈,还是坚持念完。
有人小声嘀咕:“央视一姐也鸡娃?
”她听见了,笑得牙花子都出来:“我鸡自己,娃随便长。
”
这回答不是客套。
去年九月开始,上海浦东某健身房里,每周三上午十点,固定出现她的身影。
瑜伽垫铺在最后一排,动作慢半拍,胜在稳。
教练爆料:别人练普拉提喊累,她喘成破风箱也不停,一边拉弹力带一边背《小王子》段落,说是“给新节目找语感”。
五十岁的人,韧带还软得能下横叉,眼角褶子却像折扇一样哗啦啦打开,挡不住。
新节目是音频,只谈一件事:怎么把家里那个“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怪兽,养成敢自己关灯睡觉的小大人。
录播室就租在上海老法租界一栋小洋楼,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茶几上堆满彩色贴纸和儿童画。
她把儿子画的全家福贴在话筒正对面,卡壳时就盯一眼,然后继续讲“如何在孩子哭到崩溃时,先让自己心脏落地”。
没有提词器,全程脱稿,口头禅是“我试过,失败过,你们随便抄”。
失败案例她真不藏着。
去年网球大师赛,她一个人坐观众席,隔壁小男孩把爆米花撒她一身,她顺手帮人家擦裤子,顺口问一句“作业写完没”,结果把娃问哭了——孩子妈认出她,拍照发微博,配文“董卿也逃不掉辅导作业修罗场”。
那条热搜挂了大半天,她没删,只把头像换成自己小时候抱搪瓷缸喝水的旧照,意思明明白白:谁还不是从鼻涕虫长大的。
说彻底退圈倒也不是。
央视老同事找她救场“诗词大会”特别版,她回了一条语音:“背诗可以,别让我穿晚礼服,高跟鞋一穿,我脖子就想起当年演播室零下十度的穿堂风。
”对方秒懂,直接给她准备平底布鞋,结果录制当天她还是迟到了——小区门口文具店老板娘拉住她,说女儿比赛要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她示范“从明天起”四个字怎么念得不像课文。
她蹲在马路边教了半小时,最后把老板娘送的棒棒糖塞进兜里,上台前含了一口,甜味漫上来,那句“春暖花开”就带了人间烟火气。
有人替她算账:离开黄金档三年,少赚多少代言多少通告。
她掰着指头算另一笔账:儿子现在敢自己下楼买酱油,会给她挑发绳,知道把葱摘成两段再装袋——“这算年薪多少?
”她反问。
说完想起什么,又补一句:“别学我,我这是走投无路,才发现第二条路。
”
剧场灯光灭那刻,她帽子没摘,混在人群里往外走,背影和任何一位接娃晚了的妈妈没差。
门口卖闪光气球的小贩冲她喊“阿姨要一个吗”,她摆摆手,掏出手机给自家娃发语音:“今天老师表扬你作文啦,回家咱把结尾那句‘阳光像橘子糖’再改改,太甜了,蛀牙。
”
声音淹没在黄浦江的风里,像从没上过热搜,也从没拿过金话筒。
来源:好学小红花HaiRP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