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奖一鸣惊人,报道却连名字都没一个!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23:20 1

摘要:10 月 6 号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揭晓,国内网友的关注点瞬间跑偏 —— 不是为获奖成果喝彩,而是对着咱自家媒体的报道炸了锅:“这是把诺奖发成匿名红包了?连获奖者名字都敢省?”

10 月 6 号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揭晓,国内网友的关注点瞬间跑偏 —— 不是为获奖成果喝彩,而是对着咱自家媒体的报道炸了锅:“这是把诺奖发成匿名红包了?连获奖者名字都敢省?”

先说说这奖有多重量级。今年得奖的是三位免疫学家,他们揪出了免疫系统里的 “和平卫士”—— 调节性 T 细胞。通俗点说,就是找到了一群能阻止免疫细胞 “自己人打自己人” 的 “刹车员”,现在糖尿病、红斑狼疮这些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突破,全靠这个发现打底。

可打开几家大媒体的报道,通篇就一句 “三人因外周免疫耐受研究获奖”,连谁拿了奖都没提。

咱不是直播带货,也不是搞悬疑剧,这是全球科学界的“奥斯卡”啊!结果堂堂大媒体,硬是把诺奖发成了“匿名红包”。钱发了,人不露脸。

后来大家自己扒,才发现得奖的三位大佬:两位美国人,一位日本人,Shimon Sakaguchi(坂口志文)

还是科研圈博主连夜扒出来的名单:美国的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还有日本的坂口志文。看到 “日本” 俩字,评论区瞬间热闹起来:“又是他们!这都第几个了?” 算上今年,本世纪以来日本已经拿了 21 个自然科学类诺奖,平均一年一个,比不少国家十年的总和还多。

更戳人的是坂口志文的经历。这人当年研究调节性 T 细胞时,简直是在 “逆着行业潮流走”。上世纪 80 年代,类似的 “抑制性 T 细胞” 概念已经被学界骂成 “伪科学”,没人愿意碰这个冷门。他自己更惨,连个正经实验室都没有,一边当临床医生给人看病,一边挤时间做实验,纯属 “兼职搞科研”。1995 年好不容易做出里程碑式的发现,投稿还被拒了好几次,最后只能发在个影响因子才五六分的普通期刊上。

就这么个被主流质疑、藏在角落里的研究,他一守就是 30 年。清华大学的祁海教授说,坂口志文这人看着谦逊话少,骨子里比谁都固执,哪怕找不到教职,被同行泼冷水,也没动摇过。对比咱们这边的报道连名字都懒得提,网友的吐槽一针见血:“人家熬得住三十年冷板凳,咱们的媒体连三秒钟打名字的功夫都省了?”

说到日本的诺奖,老网民肯定记得 2001 年那桩旧事。当时日本刚经历经济泡沫破裂,却硬着头皮喊出 “50 年拿 30 个诺奖” 的口号,咱们这边不少人笑人家 “痴人说梦”。可现在再看,25 年已经拿下 21 个,按这速度,目标怕是要提前十几年完成。

这 “井喷” 根本不是撞大运。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就把基础研究当成国家战略,就算经济低迷,科研经费也常年占 GDP 的 3% 以上,比多数发达国家都舍得砸钱。更关键的是人家的 “容错机制”—— 企业研究所能容忍十年不出成果的项目,大学教授就算一辈子没发过顶刊论文,只要方向有价值,就能安安稳稳做研究。坂口志文获奖后也说:“科研不是追业绩,得先让种子慢慢发芽。”

反观咱们,手里的牌其实不差。清华一年毕业的博士,比哈佛、MIT、斯坦福等十所顶尖名校加起来还多,全国在岗博士足足 80 多万,说是 “博士共和国” 一点不夸张。可为啥总让人觉得 “后劲不足”?

有个科研人员的吐槽在网上传得很广:“一天写 3 份项目汇报,填 5 张经费表格,开俩无关紧要的会,真正能碰实验器材的时间不到两小时。” 更让人五味杂陈的是咱们诺奖得主的境遇: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救了几亿人,诺奖之前在国内没几个人知道,获奖后还被质疑 “评不上院士”;莫言拿文学奖后捐了 1200 万做公益,反倒被骂 “抹黑中国”。

网友总结得扎心:“人家把科学家当宝贝护着,咱们把科学家当靶子盯着。” 日本企业能给坂口志文这样的 “边缘研究者” 持续投钱,咱们这边却流行 “三年出重大成果” 的 KPI,这不等于逼着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吗?

不过也别光盯着差距焦虑。有理性网友算过一笔账:诺奖有个 “20 年滞后效应”,现在日本拿的奖,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咱们国家近 20 年才开始在科研上发力,自然指数已经是美国的 1.62 倍,只是顶尖突破还需要时间沉淀。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在地下默默长根,第五年才会疯长 —— 咱们可能正处在 “长根期”。

其实大家羡慕日本,根本不是羡慕那几块奖牌,而是羡慕那种 “能安心做事” 的环境。坂口志文在维也纳开学术会议时,总带着夫人,学生们会主动帮他挡酒,没人催他 “赶紧出成果”;玛丽・布伦科在研究所里就是个普通研究员,自己找课题、申请经费,没人逼她追热点;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拿到关键数据,能直接跑去酒吧庆祝,不用先想着怎么写汇报。

这些细节才是最该学的。咱们不是没出过屠呦呦这样能 “坐冷板凳” 的科学家,只是现在的环境太容易让人 “坐不住”。有高校甚至规定 “没主持过百万级项目不能评教授”,逼着年轻人把精力花在找经费上,哪还有心思啃硬骨头?

教育上的差距更明显。日本诺奖得主回忆童年,全是 “在田野里捉虫子”“翻遍图书馆闲书” 的日子;咱们的孩子放学就扎进补习班,连问 “天空为啥是蓝的” 的时间都没有。有家长留言说得实在:“先把学校食堂的饭菜做干净点,让孩子吃好饭,才有力气培养好奇心啊!”

最该改的是心态。每次日本拿奖,总有人跳出来说 “诺奖是西方阴谋”,可别忘了,莫言、屠呦呦都是靠这个奖项被世界真正看见的。坂口志文获奖后特意说:“科学没有国界,能帮到更多人才是正经事。” 这话该记在心里。

这几天 “中国啥时候再拿诺奖” 的话题又上了热搜,其实答案早藏在细节里。不用羡慕日本一年一个诺奖,要是咱们的科学家能少填点表、多做点实验;孩子们能少背点题、多问点为什么;媒体能多提提获奖者名字、少点敷衍了事 —— 那诺奖早晚得敲门。

2015 年屠呦呦获奖时,多少人半夜守着新闻热泪盈眶。那不是因为一块奖牌,而是因为看到 “踏实做事能被看见”。日本的今天,是几十年 “慢科学” 熬出来的;咱们的明天,也得靠每一份不浮躁的努力攒起来。

最后说句实在的:尊严从来不是骂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与其盯着日本的诺奖榜单焦虑,不如先给身边的科研人员多一点包容,给孩子的好奇心多一点空间。你说呢?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