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细节》 36 :董其昌山水何以凭笔墨冠晚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9:23 1

摘要:董其昌早年科举经历为其艺术生涯埋下伏笔。他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上海松江,十七岁靠资助考中秀才第二名,只因松江知府认为其文章顶尖但书法拙劣。对文人画而言,“字不好”是极大羞辱,他遂以颜真卿《多宝塔碑》苦练书法,后又痴迷黄公望山水画,将书法功底融入绘画

1、董其昌早年科举经历为其艺术生涯埋下伏笔。他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上海松江,十七岁靠资助考中秀才第二名,只因松江知府认为其文章顶尖但书法拙劣。对文人画而言,“字不好”是极大羞辱,他遂以颜真卿《多宝塔碑》苦练书法,后又痴迷黄公望山水画,将书法功底融入绘画,为日后成为一代宗师奠定基础。彼时明朝已入晚期,动荡的时代背景反而促使他在艺术上寻求突破,从书法与前代山水大师作品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认知。

2、《青卞隐居图》是董其昌仿古创新的典型之作。此画为纸本水墨,题跋明言“仿北苑(董源)笔”,延续“青卞图”古老题材却注入新意。他先以书法笔力勾勒圆锥形山峰轮廓,画中山峰似断似连,以古怪姿态向上生长,在躁动中彰显生命力,这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随意舞动的线条一脉相承。更关键的是,他彻底放弃“真山水”追求,将笔墨趣味置于首位,使山石从立体肌理感转向笔墨支撑的二维意境,推动中国山水画转型。

《青卞隐居图》明/董其昌/纸本/水墨/224.5×67.2cm/(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3、晚年的《关山雪霁图》尽显董其昌“写画”精髓,八十一岁的他仍以“仿关仝”为创作思路。画面中线条歪歪扭扭却连绵不绝,轻描淡写间透着淡泊散漫,看似杂乱无章却始终在原作架构内,无过多传统技法堆砌。尤为特别的是,画中无“画中人”,既无自身形象也无神仙元素,这成为辨识其作品的重要标志——兼具宋画大山水布局与元人笔法,且无人物点缀,尽显晚年对笔墨纯粹性的追求。

《关山雪霁图》(局部)明/董其昌/纸本/水墨/13×143cm/故宫博物院

4、董其昌绕开吴门画派,直接从元人绘画中寻找突破。唐末宋初以来,山水画以“真山”为目标,皴擦技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皆为贴合山形肌理。元人以书法入画,让皴擦更具笔墨趣味,而董其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彻底舍弃对山水“真实感”的追求。他认为笔墨本身的价值高于再现山水,将元人“表现主义”推向“抽象主义”,使山水画从三维空间的写实转向二维平面的笔墨表达,打破吴门画派的艺术局限,开辟出全新的山水绘画路径,重塑了晚明山水画坛的审美方向。

5、提出“南北宗论”是董其昌对画史的重要贡献。他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宋代赵伯驹、“马夏”为代表,属院体画;南宗以王维为始,经“荆关董巨”至“元四家”,为文人画。他扬南抑北,认为南宗更高级,这与其南禅信仰密切相关,将南宗风格概括为“一超直入如来境”,把绘画分类上升到哲学层面。虽此前杜琼、何良俊等也有类似行家与利家的分类,但董其昌以禅宗概念界定,更具理论深度,不过也引发后世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是文人抬高自身话语权。

6、董其昌擅长将抽象绘画理论具象化表达。不同于普通观者只知画美却难言其理,他能精准提炼艺术精髓:论书法,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一句话点透三朝书法审美核心;论绘画,称王维归隐辋川时“顿悟”,开创南派山水文人画,将绘画与禅宗顿悟结合。他一生为文人画摇旗呐喊,用通俗语言拆解复杂理论,不仅帮助后世画家理解前人技法,更让文人画的审美理念得以广泛传播,为文人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引。

7、董其昌的艺术理念早于西方现代主义三百年。吴冠中曾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开端,而董其昌的探索更早——他主张“肖似不重要”,以笔墨感受造就自然,放弃对“真山水”的复刻。这与三百年后西方现代主义之父塞尚的理念不谋而合:塞尚认为不应只信视觉写实,需从多视角布局用色,以色块、线条调和肌理,追求画中山之美而非现实之真。二者虽地域、时代不同,却都突破了传统写实束缚,董其昌以笔墨为核心的创作,实则提前开启了东方绘画的“现代性”探索。

8、董其昌作为华亭派创始人,影响远超画派本身。华亭派(松江华亭,今上海)由顾正谊开创,董其昌为最杰出者,莫是龙、陈继儒(著有“闲庭信步,看云舒云卷”)亦属该派。虽华亭派整体地位不及吴门画派,但董其昌个人堪称元四家后最伟大的文人画大师,其艺术思想影响了清初正统派与个性派画家。他以“仿古出新”为核心,将元人笔墨与宋人布局融合,为后世文人画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范式,让华亭派虽规模不大,却在中国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9、董其昌的艺术争议需置于特定时代背景看待。康有为、徐悲鸿曾指责他“败坏中国画三百年”,认为其唱衰写实、一味仿古,但这种评价存在误解。晚明时,宋人院体画已入衰落期,行家画(职业画家)因技术熟练而显油滑,董其昌提出“画需熟外熟”“熟后生”,正是针对浙派、院体派的弊端。他对南宋大家仍存敬意,并非否定写实,而是在传统衰落期寻求新出路。争议的根源在于时代需求差异——康、徐所处时代需借写实革新,而董其昌的探索是对晚明艺术困境的回应。

10、董其昌在墨法与书法融合上独具匠心。他的书法受米芾、杨凝式(学其疏淡结体、宽松行距)及北宋张即之(微斜体势、行距)影响,虽水准波动大,但精品如《草书杜律》尽显枯笔山水之美,线条古淡率意,境界颇高。作为画家,他擅长将下半时枯笔山水的美感转化到书法中,同时为文人画开启水墨淋漓的新可能,其《夏木垂荫图》不张扬、不炫技。弟子王时敏、龚贤受其直接影响,即便不喜欢他的石涛,也受益于他开辟的水墨方向,“笔墨即董其昌”成为后世对其的重要评价。

董其昌《草书杜诗七律帖》有枯笔山水之美

董其昌《夏木垂荫图》

11、禅宗修养让董其昌突破山水画的时空限制。他禅宗造诣深厚,工作室名“画禅室”,著作《画禅室随笔》,甚至自称上辈子是和尚。禅宗“怀疑表象、打破规矩”的思想,让他在绘画中彻底反抗物理世界束缚:《荆溪招隐图》《烟江叠嶂图》打破远近、上下、方圆的固定关系,进入“远可近、上可下”的圆融境界;《烟江叠嶂图》还可能穿插春、夏、秋、冬四季山水,突破时间次序。这种突破并非仅靠禅宗,也借鉴了南宋赵伯骕《后赤壁赋图》等叙事性山水的时空处理,却以禅宗理念赋予更深的哲学内涵。

董其昌《荆溪招隐图》

12、董其昌的山石结构源于中国本土传统,非西方影响。美术史家高居翰等曾认为其《仿王蒙山水》的细密皴法受西方铜版画影响,但实则不然:他的岩石结构可追溯至元代唐棣(如《长松高士图》土坡)与明代唐寅,《青卞图》《仿关仝关山行旅图》的结构与唐寅《款鹤图》如出一辙——将岩石土坡分解为带状形体,亮暗交替形成节奏,360度变形旋转,兼具立体与平面感。他以唐寅的结构方法仿王蒙、关仝,笔墨密度甚至超过王蒙,形成“笔法平淡却肌理丰富”的悖论美感,彻底扎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体系。

董其昌《仿王蒙山水》

13、董其昌以“中性”风格成为文人画的“摆渡人”。他的画风无明显偏向:雄浑不及沈周,文雅不如文征明,冷逸输于倪瓒,萧散逊于黄公望,气象难比宋人,却“无相而有种种相”,兼具诸家特质且不着痕迹,耐看且不追求完美,常留破绽以探索新可能(如《青卞图》非“神品”却更耐看)。明中前期文人画较规范化,他以“解脱”而非“解放”打破束缚,避免陷入江夏派末流的“纵横习气”。虽死后家族没落,但他为晚明至清初文人画松绑,让后世画家得以放开手脚,其“笔墨至上”的理念,至今仍是理解中国画的关键所在。

来源:书法聚宝源

相关推荐